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反思
三、抓住詩魂,體悟詩情。
“每逢佳節倍思親”可以說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靈魂。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針對課題質疑,以課題為線索,抓住課題中的關鍵詞,來分層引導學生研讀故事。首先,我尋找身邊的資源,讓個別遠離家鄉來到橫塘的孩子談親人離別的感傷,這些有現實經歷的孩子“情動而辭發”,輕易就感染了周圍的孩子。同伴是現實的,感情溝通比較容易,便有了這種情感的積淀。然后,將“眼前人們扶老攜幼的興高采烈”與“自己孤獨一人更加思念親人”進行對比,孩子們就很容易地走進了王維的內心世界,朗讀時也自然有了感情。再則,王維遙想兄弟們登高處、插茱萸,他更加思念自己的親人,這就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兄弟們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王維,這就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從雙方面來理解思親之感,學生知道思念是相通的,思念是在心間你惦念我,我掛念你的美好情感。最后,拓展思親內涵,我們思念外出打工的爸爸媽媽時,可吟誦“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們班從外地來讀書的同學思念家鄉時,可吟誦“每逢佳節倍思親”;海外游子思念祖國和親人,可吟誦“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努力借“每逢佳節倍思親”帶著孩子們唱響了一曲思鄉、思親之歌,
整堂課,我的語言也盡可能體現語文味,以此來吸引學生。通過由淺入深,由字、詞、句梯次推進,引領學生自由出入于古詩詞與現代文兩個不同的文化殿堂。加上有學文時豐富的情感積淀,學生的動情誦讀水到渠成,朗讀成了他們表達情感的內心需要,從而一步步品出了詩情。
四、課外延伸,增加積累。
學習這一課文,體會思想感情之后,設計了向課外延伸這一環節。思鄉之人何止王維?我國從古至今有許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時刻思念家鄉和親人。請聽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孟郊的《游子吟》,宋代詩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聽聽他們傾訴思念家鄉、親人之苦。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找出思鄉的句子,體會作者思鄉之情,最后齊讀,達到情感共鳴。以一思鄉主題,引出一組思鄉古詩,讓學生在學習一文時,認識更多的同類古詩,最后還安排學生搜集其他思鄉之情的各種文體的文章,在班上交流。使閱讀量的積累達到質的變化。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讓“經典”詩文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拉近。學生可以直接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感受古詩的規律和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逐漸對古詩學習產生興趣。用詩文誦讀等形式讓學生增加自己的積累,豐富學生的知識,促進學生的發展。
上完課后,我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這節課,漸漸發現課堂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有待今后不斷克服、不斷磨練,不斷進步。
一、缺乏課堂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機智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面對千變萬化的教學情景,迅速、敏捷、靈活、準確地作出判斷、處理,以保持課堂平衡的一種心理能力。它是教師智能的靈活性與機敏性的統一,是一種“應急”的智力活動,體現出教師的教學智慧。
這次“活力課堂”賽課,我來到橫塘是借班上課,對學生不甚了解,學校領導和老師反復叮囑過我:教案是死的,只是一個教學預設,不能全盤照搬,不能完全被教案牽著鼻子走,在課堂上要順承學生,善于抓住學生的精彩回答靈活作出應變。我默默記住了,可真正上課時卻又有些力不從心了。如在教學時第二自然段時,我問當大街上鑼鼓聲、鞭炮聲,人們的歡聲笑語不斷傳來,小王維你在干什么呢?當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登高游玩時,小王維你在干什么呢?當別人一家團團圓圓,圍在一起吃團圓飯時,小王維你又干什么呢?學生都回答了,王維更加思念自己的親人。雖然回答得看似不錯,但我認為沒能作出準確、靈活的引領,幫助學生真正走進王維,去設想王維獨自一人無依無靠,獨自一人悶頭吃飯等的現實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