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設計九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282夢霞 發表
教材分析: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八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詩。課文以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為題,一股濃濃的親情溢于紙面。文章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通過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簡要介紹了詩的寫作背景和緣由。第二部分則是王維真情流露而寫下的詩。
學情分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許多學生在課外閱讀時已經接觸過,但對于詩歌的創作背景和緣由卻不清楚,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將故事短文與古詩對照起來閱讀思考,借助短文,理解詩句,體會古詩的意境和感情。要通過反復指導朗讀,感受詩人內心的激動與神往。詩中所表達的思親之情學生一定也曾有過。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理解課文,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興高采烈”“扶老攜幼”“思緒萬千”“天各一方”等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借助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并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體會詩人身居外地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設計理念:
1、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往與合作的能力。”本課教學按“讀題質疑——討論解疑——吟詩抒情”來設計,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感受到樂趣。
2、將生活情境引入課堂。語文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溝通和生活的聯系。本課教學設計中多處體現了這一理念。如為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扶老攜幼”“興高采烈”的意思,結合重陽節的風俗,讓學生想象街上的熱鬧景象,感受重陽節的歡樂場面;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如果你是王維的兄弟,你會說些什么呢?”的問題,讓學生將心比心體會王維刻骨銘心的思親之情;最后設計了小練筆:你有過思親的感受嗎?請寫一段話或一首小詩,來表達自己對親人的思念。
3、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本課運用自制多媒體課件了王維吟誦古詩時的心境,出示了自畫示意圖讓學生了解了王維家鄉的方位,從而讓學生理解了詩題中的“山東”;運用形象化的畫面,讓學生了解到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啟發說話,讓學生將心比心體會王維獨自漂泊的孤寂;運用直觀的動畫,讓學生了解王維家鄉重陽節登高歡聚的情景;出示文中重點詞句,反復指導學生感情朗讀。最后布置學生收集、誦讀思鄉詩讓學生再次體會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同時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積累。
教學過程:
一、課前活動,激發興趣
1、談話:實驗小學是書香校園,你們平時一定積累了不少古詩,咱們一起來背背。
二、初讀古詩,讀題質疑
1、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咱們一起來欣賞一下。(課件出示古詩)錄音范讀。誰能模仿錄音來朗讀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