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燈》教學實錄
班級有一個學生的父親是聾啞人,只靠裝車掙錢。這個孩子寫道:爸爸的腳上有土又有泥,還有水泡,我一點點洗著,一塊塊搓著,爸爸哭了,我也哭了,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再不讓爸爸干這么重的活。
也許我執教的這節課還有許多不足,但我覺得讓學生有情可感、有話可說、有事可記也算是有所收益了。
〖案例點評〗
《語文課程標準》上講:“閱讀教學是老師、學生和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聽完張老師執教的《冰燈》這一課,我深深地被感動著。我被這篇優美的文章所表達的父子情深所感動。被張老師為孩子搭建的平臺所感動,為孩子們精彩的發言所感動。張老師在本節課中真正起到了組織、引導、激勵的作用。引導著孩子和書本一次次地對話,在充分的對話中,孩子們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張老師趁熱打鐵,又將話題引入到生活之中。讓孩子們想一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沒有感人的事,這也是張老師把學語文延伸到家里,延伸到學生的情感中的一種巧妙的做法,既培養了孩子們的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孩子們的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孩子們愛自己的父母,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使三維目標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冰燈是北方的孩子非常熟悉的事物,在熟悉的事物中,孩子們的心靈又經受了一次洗禮,得到了凈化。同時,張老師還特別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注重評價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