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專列教學反思
燕子專列教學反思
《燕子專列》是三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文本中帶有濃濃的人文關懷,傳遞著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和諧。其內容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不是太難理解,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從課文的重點詞句中體會到人與動物之間美好的情意。對學生進行愛護鳥類的環保教育。課前設計時,我想既然文章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因此這節課我力圖體現“以情為基點,以讀為主線,以情為手段”的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種讀式之中,以具體的語言為載體,深層感悟課文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體會人們保護動物的博大愛心。
設計時,我以人類對動物博大的愛心作為主線,將這種濃濃的關愛之情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抓住重點的詞句和適當的想象理解瑞士人民對燕子的在乎,對動物的愛,再通過對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的指導,使學生的感情升華。
贊可夫指出:“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就會變得高度有效。”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為了觸及到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很自主地進入情感場。學習課文前,通過唱兒歌《小燕子》,和老師感情背誦第一課《燕子》中的第二段內容來導入新課,讓學生從讀中、從唱中感受到小燕子的活潑可愛,為學生理解后面的內容作了情感鋪墊。
課文新授,首先應該讓學生將課文讀正確、讀流暢。所謂“書不讀通不開講”“讀通是第一課時的重點。讀課文的同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孩子們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
生字教學是第一課時的重要任務,此環節教師必須舍得花時間,抓細抓實。但這并不代表要面面俱到。本課我就選擇“氣溫驟降、瀕臨死亡、呼吁”等幾個有針對性的詞語進行巧妙指導:不但讀準字音還理解了字義。孩子們對字義的理解不見得都得用語言描述詞的意思,如:呼吁的理解,我讓學生說學校呼吁我們干什么,聯系生活實際理解了詞義。還有我設計的從文中找與“氣溫驟降”一樣表示環境惡劣的詞;與“瀕臨死亡”一樣描寫燕子處境的詞。學生能找對說明他們理解了這些詞的意思,對課文又有了初步了解,一舉兩得,省時省力。
《課標》明確要求:“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精讀文本這個環節的教學設計我充分體現學生的自讀自悟: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的理解不可能靠老師講出來。只有通過長期朗讀訓練,訓練學生的語感,才能使學生根據不同的的情境、不同的語段產生不同的感受。
我沒有提太多問題讓學生找答案,而是引導孩子與文本對話,就是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讓學生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帶著個人感情去讀,讀出作者的感情。我根據本文情節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去感受作者的感情,最終讀出感情。如(放小燕子處境圖,師配樂描述。感染孩子們)但感情因人而異,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孩子們只要讀出自己的感受我就給與肯定,班里孩子的朗讀積極性比較高。朗讀訓練我非常注重教給孩子讀書方法:如本課讓孩子們懂得,讀出詞語的溫度,就能讀好句子,盡而讀好全文。而且通過適時的引導,讓學生每一次讀都有目的性,每一次讀都有收獲,每一次讀都能使自己與文章的情感更貼近。我的訓練呈:讀通(初讀課文,梳理詞語)— 讀懂(理解詞語后再讀帶有這些詞語的句子)—讀好(引導學生說感受,帶著感受再讀)—越讀越好(創設情境,讀出感情)這樣一個階梯提升。讓學生用心地去體會,用情去感悟,要讀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并學會傾訴自己的心聲,最終體會到語文的美。(讓學生當小貝蒂,把文中的“她”改成“我”感情朗讀,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并讓孩子們讀出感受。我感覺班里孩子最后對貝蒂說的話內容比較豐富,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說明孩子們體會到瑞士居民對動物的關愛,同時自己也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