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蜻蜓》教學設計二
6、指導朗讀
蜻蜓的眼睛很特別,那讀的時候要注意哪些詞語,才能讀出它的特點呢?
2. 活用資料,走近蜻蜓
1、關于蜻蜓,同學們手中還有一份資料,大家都讀過了吧?你能借助資料把蜻蜓介紹得更加具體嗎?
2、如說我們可以選擇一個方面來作補充。課文介紹了蜻蜓吃蒼蠅、蚊子、孑孓,但沒講吃多少,資料上是怎樣說的?
3、看看介紹蜻蜓眼睛和尾巴上你還有沒有補充?
3.創設情境,在言語交際中走近蜻蜓。
同學們介紹了這么多蜻蜓的知識,老師也感到受益匪淺,也喜愛上蜻蜓了。
瞧,這位同學也很喜愛蜻蜓,他在干什么呢?(用網兜捉蜻蜓)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⑵交際訓練。(注意教師角色的轉換)
現在老師就是這位同學捕捉蜻蜓的同學,你想對我說什么?
過渡:蜻蜓是“飛行家”,是“捕蟲能手”,是我們的朋友……孩子們入神地聽著陶行知先生的話。
1、讀了課文,你對陶先生這位教育家有什么影象?
2、再讀一讀課文,把文中描寫陶先生說話時的神態、動作的詞語畫出來,體會一下,陶先生是一位怎樣的教育家?
3、 擴展閱讀《小孩不小歌》
1、怎么把這篇課文讀好呢?在讀陶先生的話要親切和藹的語氣、讀孩子們的話要天真,熱情
老師描述:
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屬于它自己的家園。你們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飛行,是多么輕松,多么愉快呀!此時此刻,大家肯定有許多話要說,現在請大家把內心的感受說出來吧!
關于陶行知的故事還有很多,關于蜻蜓,關于有益昆蟲的話題也有很多,這些都有待于我們小朋友課后去搜集,去了解。
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邊畫。
學生交流自學的結果(吃食、眼睛、尾巴)
學生表演,理解“七嘴八舌”
生讀這句話
學生交流課外資料(蜻蜓吃尾巴)
蜻蜓咬尾巴——自吃自
“大、復雜、成千上萬、四面八方”
學生交流課外查閱到的資料,幫助理解
1、一只蜻蜓一小時能吃20只蒼蠅或840只蚊子,蜻蜓的幼蟲在水中也能消滅孑孓等害蟲。
2蜻蜓點水(人們常常看到蜻蜓點水,實際上這是蜻蜓媽媽在生兒育女。雌蜻蜓在產卵時,單獨在水面上飛行,然后一次次不斷地把尾巴插入水中,產下一些卵,立即又飛起來。這樣連續產卵的動作,好像蜻蜓在不斷地點水。)
3、(有一對異常發達的大復眼,幾乎占了整個頭部的一半,一只大復眼由1萬多只小眼組成。在疾飛中,能正確清楚地看到9米開外,處于活動狀態的昆蟲的各個部分,還能看見在千米以外飛行的同類。
……
學生利用文本的語言來跟老師進行交際。
明白不僅要愛護小動物,而且要懂得愛科學。
學生交流對陶先生的總影象。
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畫
集體交流陶先生是一位怎樣的教育家。
學生朗讀《小孩不小歌》進一步感悟陶先生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