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袋麥子》評課稿
四、注重評價方式開放化,多元化
李老師堅持以評價促發展的原則對學習活動進行激勵和評價。體現了評價標準的多樣性、平等性,師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評價,但始終以鼓勵性評價為主,我想,這應該是李老師教學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五、注重悟讀延伸
李老師趁著品讀感悟的學習熱情,通過質疑引導延伸,學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華。如:李老師在拓展延伸的教學環節中是這樣質疑的“假如土地爺爺把這袋麥子送給我們班的同學,你會怎么做?”看到這樣的題,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一次被激發,思維縱橫發展,同學們躍躍欲試,各抒己見。既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很自然地將語文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讓學生盡情暢游在美妙的語言文字中,全面發展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總之,我認為李老師的這堂閃現的亮點還有很多很多,就如:李老師課堂教學結構合理,目標明確,符合新課標的教育理念。在生動活潑、和諧合作的過程中,達到了既長知識,又長智慧的目的。讓學生在快樂中體驗,在自主中思考,在參與中發展。但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說明再成功的課也會有所不足。在此,我將自己幾點主觀而不成熟的看法提出來,供李老師參考,說得不對的地方望各位評委和老師們給予批評、指正,特請李老師多多包涵:
1、在這堂課中,李老師扶得太多,放得太少。比如:在講讀“一年過去了,土地爺爺又去拜訪小豬、小牛和小猴”這部分時,李老師是帶著學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講解。我認為只需講解第一部分,后面兩部分可讓學生自學。這樣不但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也能更好的體現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新理念。
2、學完課文時,李老師問:“你們喜歡小豬、小牛,還是小猴?為什么?”多數學生回答“喜歡小猴”,并說明了原因。接著李老師又用課件出示了相關的練習題,及時有效地鞏固了所學的知識,遺憾的是李老師最后兩個空的答案是唯一的。這樣,就間接地減少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特的自我體驗的機會,致使本課的思想教育滲透不夠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