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敏娥--《剪枝的學問》第二課時教案
1.看桃園美景。
2.你覺得這桃園美在哪兒?讀讀書上的句子,交流交流,體會擬人句和比喻句。www.jcsycorp.com www.jcsycorp.com www.jcsycorp.com
3.看著滿樹的桃花,小作者心里充滿了希望。引讀——“盼望著這……”
五、學習第三次采訪。
1.作者的希望實現了嗎?桃花真的變成桃子了嗎?自由讀讀第五小節。
2.交流看到的情景。指導朗讀:“啊,只見一棵棵桃樹上掛滿了桃子。桃子成熟了,一個個光鮮紅潤,仿佛胖娃娃的臉蛋。”讀讀這句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如果你看到了這樣的桃子,你會干什么?可作者,卻比我們善于思考,他在驚喜的時候想起了王大伯去年說的一番話,是哪一番話呢?www.jcsycorp.com www.jcsycorp.com www.jcsycorp.com
3.再讀王大伯說的話。你明白了這話中包含什么道理?完整板書:減少 增加
減少了什么?增加了什么?
小作者想到這里,趕緊要去采訪這位王大伯,可王大伯不在,同學們,你們能臨時演一下王大伯,接受小記者的采訪嗎?
教學設想:文章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依循“生疑-----釋疑------明理”的線索,緊扣題目敘述。最后,“我”的感悟自然真實,水到渠成。另外,這篇課文的段落非常清楚,時間順序也很明白。再者,課文的主人公是一位種桃能手。基于這三點,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將文章看作是一位小記者的采訪稿,小作者一共去采訪了三次,每次的收獲都是不一樣的。第一次:看到剪枝,產生疑問;第二次:看到桃花,充滿希望;第三次:看到桃子,明白道理。www.jcsycorp.com www.jcsycorp.com www.jcsycorp.com
課開始,了解采訪的常識,課中,學習采訪文章,看采訪鏡頭,課末,練習采訪。整個教學設計與生活聯系起來,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