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追日教學案例(通用2篇)
夸父追日教學案例 篇1
在教學《夸父追日》這一課時,學生在邊讀邊寫感受。我看到一位學生寫到:如果太陽永遠固定在天上,世界就糟了。看到這里我忽然受到啟發,是啊,多少年來我們一直都在贊美夸父勇敢的追求光明,我們為什么不能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夸父追日呢?
學生們開始交流各自的心得了。
生:“喉嚨干的直冒煙”看出夸父很累,追趕太陽很不容易。
生:夸父喜歡光明,追求光明。
……
師:追趕太陽這么艱難,夸父放棄了嗎?你怎么看夸父?
生:我認為夸父很勇敢,不怕困難。
生:夸父很有耐心,有堅持不懈的精神。
學生各抒己見,但是我發現那個同學一直沒有站起來,是感覺自己寫的不好,還是沒有勇氣?于是我故意叫他起來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如果太陽永遠固定在天上,那就糟了。
緊接著,很多頭轉向他,目光里有些驚訝,既而是一陣竊竊私語。學生開始從不同的方面思考了。
師:有道理。想一下,如果真的象夸父想的那樣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景?
生:沒有黑暗,人們休息不好。
生:植物干死,沒有水喝,會十分炎熱
生:地球上會沒有生命。
……
師:現在你們怎么看夸父追日呢?
課堂里出現了小小的騷動,孩子們已經開始爭論起來,我故意給他們時間辯論。過了一會我示意安靜,大家發表不同的見解。
生:夸父有點自私,他只想到自己喜歡太陽,沒想其他的情況。
生:夸父自不量力。
生:夸夫永遠也追不到太陽,他給自己定的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
生:但是夸父那么有毅力。
生:如果我們都能向夸父一樣勇往直前,什么都會成功。
……
聽到課堂里出現了這些不同的聲音,我不由的笑了。最后我簡單的做了小結:夸父為了自己的目標,不畏艱難,堅持不懈的追求,是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但是我們確定的目標應該是正確的,是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
學生的回答讓我看到了小學生也有自己的思想,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很強,并富有開拓性,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自己獨特的感受。課堂上就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主人翁,而教師是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就要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爭辯、質疑……使他們的思想產生碰撞,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用自己的頭腦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而不是發出同一個聲音。教師只是在規范學生學習行為,維護課堂秩序方面,作了適當地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盡情發言,抒發對課文的感悟與質辯:夸父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畢竟現在和過去的時代背景大大不同了。看的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使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演練場。
新課程所提出的開放式教學思想的滲透,并不是放任學生,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教學,這當中包括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這節課里就體現了開放式的教學思想。學生對課文人物有不同理解,從不同角度去評價。教師并沒有墨守陳規,統一對人物的看法,而是引導學生辯證的看待,對于合理的,教師都給予了肯定。對于不合理的,教師給予了討論。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發表與眾不同的觀點,進行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僅僅揣摩編者的意圖。
夸父追日教學案例 篇2
一、課前背古詩《游子吟》
二、課前談話,古文導入
師:你們喜歡神話故事嗎?
生:喜歡。
師:你知道有哪些神話故事?
生:女媧補天
生:盤古開天
生:精衛填海
(還有不少同學舉手想發言)
師:看樣子我們班同學平時讀到的課外書還是挺多的。那你們知道神話故事有什么特點嗎?
生:神奇
生:神奇
生:神奇
師:今天我們也要學習一篇神話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夸父追日》(教師板書課題,學生跟著書空課題。)
師:一起讀
生:(齊讀課題)夸父追日
師:(相機指導“夸”的讀音為第一聲)夸父追日
生:(絕大多數讀錯的同學更正了讀音)夸父追日
師:你們知道這個神話故事從哪里來的嗎?
生:故事書上
生:神話故事書上
師:看來你們都不是很清楚,那老師來告訴你們吧!拿起鉛筆,在題目的下面寫上(教師板書《山海經》)
師:想知道這個故事在《山海經》中是怎么說的嗎?
生:想!
課件出示《夸父追日》的古文。
師:誰能讀?(指名學生讀)
教師范讀課文(是否有這一環節,印象不深)
師:這可是五六年級才能學到的古文,你們想讀嗎?我們全體起立,一起讀。
師:讀的很好,把掌聲送給自己。
師:知道這篇古文的意思嗎?打開語文書,自己自由地讀課文。
師:誰知道“鄧林”是什么?
生:“鄧林”指桃林。
師:“道渴而死”是什么意思呢?
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道路上口渴而死。
師:誰能把這段古文的意思說一說?
師:看樣子有點難,那先自己練說
指名發言
反思:
古今對照,這樣的導入很有新意。似乎在學生的面前設下一個難題,可是這個難題通過本課的閱讀是完全能完成的。于是在學生的心中就樹立了學習古文的興趣,為以后高年級的古文學習打下基礎。同時讓學生能感受到祖國語言的神奇:一個如此冗長的故事,只要這么簡單的一段文字就能表述清楚。經由古文導入的鋪墊,讓整個課堂充滿了愉悅的競爭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的學習效率很高。
對于此次的古文導入在細節上本人存在以下疑惑:
1.基礎知識的介紹不到位。
既然在課堂上出現了《山海經》,是否需要對《山海經》進行簡單的說明,這樣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激起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基本知識。如:《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里面有許多關于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神話故事。
2.教師拔高了對學生的要求。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在還沒有學習本課的詞語的前提下,就對古文進行翻譯,是否有點不顧學生的學習起點?不過幸好該班學生基礎較好,平時課外書的閱讀量比較大。不過從“道渴而死”的解釋中不難發現全班的基礎要達到教師預設的要求還是有少許困難的。
3.古文引用的另一作用沒有的到發揮。
其實這段古文可以成為學生練習概括文章大意的線索,學生在多次的練習中既鍛煉了概括的能力,又在不知不覺中滲透了對古文的理解,為以后古文的學習奠定基礎。可是教師在執教過程中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只指名兩個學生對古文進行翻譯,沒有很好地體現概括課文的這一能力的鍛煉上。
以上就是本人在聽課時對本環節的一點思考,由于自己教學經驗的限制,其中所發表的言論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