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_《望天門山》教案(通用14篇)
古詩兩首_《望天門山》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①會寫"斷,楚,孤,帆"4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③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課前準備
①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和生字詞,古詩的課件.
②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古詩內容及詩人的資料,搜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①同學們以前已經學了不少古詩,誰愿意把自己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呢 學生自由背,教師充分肯定.
②揭示課題:這節課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兩首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詩.
二,共同學習《望天門山》
①學生初讀《望天門山》.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遇到困難向老師同學請教.
②說說通過朗讀體會到了什么.
③自由練讀,讀出詩的韻味.
④誦讀展示.比一比誰讀得最好.
⑤練習背誦.
三,練寫生字,抄寫古詩
①練習生字"斷,楚,孤,帆".
②抄寫《望天門山》.
自主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
①回顧上一首詩的學習過程,自學《飲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讀或背誦.
b.說說你從詩中體會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歡的詩句,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古詩兩首_《望天門山》教案 篇2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有許多名山大川,或風光秀麗,或雄偉壯闊,自古以來,許多詩人為我國的壯麗山河,留下了千古佳句,唐朝大詩人李白在25歲那年,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板書課題)
二、分析題意
師:“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在遠處看。
師:望天門山是什么意思?
生:站在遠處看天門山。
(出示天門山圖片)師介紹天門山:天門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叫天門山。
過渡句:當年李白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覽,接著又興致勃勃的乘舟順江而下,途徑天門山時,年輕浪漫,一派天真的李白寫下了這首詩。
三、初讀古詩。
1、師配樂朗誦
2、師:經過課前的預習和老師剛才的朗誦,同學們想一想,詩人李白在天門山都望到了哪些景物?
生:青山、碧水、孤帆、紅日。
3、師:那我們就品味一下,這些景物如何在作者的筆下具有了詩情畫意的。
4、師:下面同學們讀讀這首詩,自由讀,反復讀,讀清爽,讀通順。
(1)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斷 楚 孤 帆
(2) 指讀古詩
過渡句:古人作詩講究有板有眼、有韻律,所以我們要讀出節奏,讀出韻律。
(3)出示幻燈片,指導按節奏朗讀。
四:分析詩文。
師:同學們讀了幾遍詩句,發現了什么?詩中除了題目中有“望”字,詩句中有“望”字嗎 ?
生:沒有。
師:全詩除了題目《望天門山》有望字,詩句中卻沒有一個望字,然而仔細品味,我們會發現每一句詩句中都隱含著“望”字,并且這個望字流露出了作者的“山水真情”,下面我們逐句分析一下。
(一)分析第一句
出示幻燈片,指讀第一句。
師:第一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生:望到了天門山。天門山斷開了。
師:天門山是怎么斷開的?
生:被楚江沖開的。
師:楚江是什么意思?
生:長江。
師:此時此刻你的頭腦中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
生:奔騰的長江水把天門山沖斷了。
師:長江水這么厲害,有這么大的本領,你從這厲害的水中看出了什么氣勢?
生:波瀾壯闊闊的氣勢。
板書:望——波瀾壯闊的氣勢
師:誰能讀一讀這句,要讀出長江水波瀾壯闊的氣勢。
歸納:詩的第一句讀后自然會映入這樣的畫面:浩蕩的長江水,飛奔而下,把本來一個整體的天門山沖擊成東西兩座山。由此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沒有望見長江水那波瀾轉過的氣勢,作者如何能誕生:天門中斷楚江開的詩句呢。
(二)出示幻燈片,指讀第二句。
師:第二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生:望到碧水流到天門山,有轉變了方向。
師:為什么會轉變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氣勢嗎?
生:大山也不是等閑之輩,也非常厲害,面對湍急的水紋絲不動,表現出自己的雄姿偉岸。
師:你的眼前又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
生:碧綠的長江水向東流到天門山突然轉了彎,向北流去。
歸納:碧綠的長江水向東流到天門山后,突然轉了個彎,向北飛奔而去,這里又寫出了天門山的雄姿險峻,不是嗎?高峻堅固的山峰豈能容忍江水的肆意橫流,所以奔涌到天門山只能“至此回”了。不難看出這一句通過水勢,寫作者望出了天門山的雄姿偉岸。
板書:雄姿偉岸的奇觀
師:誰能讀一讀這句,要讀出天門山的雄偉。
過渡句:望盡兩岸青山排闥,忘卻夾江水勢洶涌,此時此刻,作者是什么樣的心情呢?誰能有感情的讀讀最后兩句詩。
(三)分析三、四句。
出示幻燈片,指讀。
師:作者此時的心情怎么樣?
生:高興,喜悅。
師:為什么高興?
生:因為詩人陶醉在美麗的山水之中了。
師:你知道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門山的嗎?小組合作,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匯報:生:小船上。通過“兩岸青山相對出”這句詩,我們知道的。“相對出”應該是兩岸的青山變得越來越清晰,是因為詩人坐著小船,越來越靠近天門山。
師:“出”是什么意思?
生:突出,也就是天門山由原來的看不見,變得越來越清晰。
師:這個“出”字用得出神入化,把原本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
師:此時此刻,你的頭腦中又出現了什么畫面。
生:兩岸的青山一會出現,一會又忽閃不見,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然駛來。
歸納:滿眼的山水風光開闊了作者的胸襟,感染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妙筆生輝: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青山綠水襯托著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然駛來,怎能不令人心馳神往呢?這遙望之中的傳神一筆,不僅生動形象的描繪出“波瀾壯闊的長江水,雄奇秀麗的險峻山峰,乘風破浪的孤帆”這一動態畫面,也寫出了自己的喜悅之情,我們看罷自然會心升共鳴,欣然陶醉在作者那青山綠水的心情之中。
板書:青山綠水的心情
師:誰能有感情的朗讀一下后兩句,讀出青山綠水的心情。
五:悟詩情
過渡句:青山、綠水、孤帆、紅日,好一幅美輪美奐的畫面,短短的幾句詩,卻表達了作者美麗的山水真情。(板書:美麗的山水真情)
師:誰能用自己的語言加上自己的理解,說說你從這幅美麗的畫面中看出了什么?
師: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讓我們跟隨著優美的音樂,再次感受這青山綠水帶給我們的享受。
生配樂朗讀。
師:這首《望天門山》早已成為千古佳句,讓我們閉上眼睛,腦海中想象那美麗的畫面,試著背誦一下,讓它永遠定格在我們的記憶中。
指名背誦、齊背。
六、 古詩拓展:
1.大詩人李白對天門山可以說是情有獨鐘,他還寫過《天門山銘》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出示幻燈片)
2.天門山的青山綠水,讓詩人由衷的熱愛,他寫的《早發白帝城》和《望廬山瀑布》同樣是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出示幻燈片)這兩首詩大家熟悉嗎,誰能有感情的給大家讀一讀。
七、交流展示:展示課前收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八、總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九、作業:把這首古詩背給你喜歡的人聽。
古詩兩首_《望天門山》教案 篇3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師:請同學們仔細讀讀這首詩,留意每句詩最后一個字。
師:這四個字分別是什么?發現他們有什么共同點嗎?(板書:開,回,出,來)
生:“回,開”和“出、來”是兩對反義詞。
生:不對,應該說它們都是動作詞。
師(點頭):對。我們判斷時不要想當然,要認真分析和體會。
師:再想想,這幾個動作分別是誰的動作?仔細讀讀詩句,說說你體會到什么?
學生自由默讀古詩后作答。
生1:“開”是楚江的動作,是說楚江將天門山分開了。
生2:“回”也是楚江的動作,說的是江水從這兒折回而去。
師:對,這是因為天門山將江水阻斷了,滔滔的江水在這里遇到大山的阻擋,只好折往北而流。所以稱“回”。
生3:“出”是青山的動作。
師:(緊跟著扮不解狀,問)咦,青山為什么要“相對處”呢?它真的會移動出來嗎?
生(笑):不是!因為小船駛過來了,站在小船上看兩岸的天門山,好像青山也在移動。
師:噢。我聽懂了你的意思,。你是想說,青山并沒有移動,只是因為李白乘坐的小船順著江水向天門山移過來,讓李白感覺到兩座青山像是迎賓一般,相對出來迎接自己。對嗎?
生若有所悟,紛紛點頭。
師:對啊!同學們看,楚江、孤帆和天門山這些本無生命的景物,開始在浪漫的詩人李白眼里,他們像活了一般。楚江一往無前地浩浩蕩蕩向前奔流,像一把巨大的斧頭劈開了天門山,可是迫于天門山的阻擋,又不得不“至此回”。而青山呢,它們會彬彬有禮的“相對出”來迎接遠道而來的貴客;而“孤帆”雖是小小的一片,卻來自太陽升起的地方,而且有峻偉的青山專程相迎,李白屹立船頭,多么自豪!
師:同學們想不想再讀讀詩,體會這些感覺?
學生紛紛自由讀詩。全班有感情的齊讀
[反思]
本詩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義詩仙”之稱。他的詩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語言大膽夸張。《望天門山》是詩人25歲時途經長江中下游(此段稱楚江)寫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學古詩時,有個常見的毛病——難以共鳴。詩人所描繪的前景與學生的情感無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復誦讀。沒有動情的朗讀。即便動用聲、色、影像課件,也難以激發起學生與詩人的的情感碰撞。
為了改變這樣的現象,我試圖先讓自己仔細研讀李白的詩歌,找到他的詩歌特色,然后引導學生對古詩“字斟句酌”。象詩人一般想象畫面,推敲品析。我們發現這首詩將天門山的峻拔,楚江的氣勢,及詩人的豪邁通過四個動詞——“開、回、出、來”體現出來。于是,教學初始,我便抓住四個動作詞,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動作的發起者”——“楚江、天門山、孤帆”。讓同學們發揮想象力,感悟詩人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面對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邁的氣勢。通過這樣的引導想象,再帶著體會和感悟誦讀,便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古詩兩首_《望天門山》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望天門山》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七言絕句詩寫長江下游的名勝天門山,展現了天門山的雄偉氣勢。表達了詩人樂觀豪邁的情感。
教學目標:
一、讀懂詞句的意思,理解詩的內容,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
教學重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山河的感情。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搜集背誦李白的古詩及詩人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憶詩人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李白的詩。
2.播放多媒體資源課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簡介李白。
3.師:李白寫詩比較喜歡用夸張,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膽,豐富,語言非常優美,李白一生游歷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寫了許多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詩歌。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望天門山》。
二、初讀感知,畫出不理解的詩詞,了解詩意。
1.課件出示“望天門山”的圖,讓學生感知。
2.自由讀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檢查交流。
4.讀中自悟詩意。
三、品讀全詩,感悟詩情。
1.指名個別讀,小組誦讀。
2.指導讀
3.配音讀
四、背誦默寫古詩,拓展積累。
1. 配樂背誦
2. 默寫古詩
3. 課件出示李白描寫河山的詩
結束語:今天我們跟隨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腳步游覽了雄偉壯麗的天門山,賞析了這首古詩,并且學習了學習古詩的幾個步驟,希望同學們以后多讀這樣的好詩詞,讓我們更多了解感受祖國燦爛的文化。
古詩兩首_《望天門山》教案 篇5
李白《望天門山》原詩是:“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這首詩被選進了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標教材,許多教師在教這首詩的時候產生了疑問。本來,回答這些疑問是由責任編輯來做的,可是網站版主劉芬打了幾個電話,還親自到我這兒跑了一趟,要我作些解釋工作。我不好推托,只好班門弄斧了,有說的不到位或者錯誤的地方,希望給我指出來,以免以訛傳訛,貽患后學。我原來想就目前網站上的一些問題集中處理,作一個深度研究。可是劉芬說,這個問題現在不回答,老師可能都教完這本教材了,沒辦法,只有今天先簡單解釋解釋了。
大家的疑問大概集中在下面幾個方面:一,“孤帆一片日邊來”中的“日”指的是朝陽還是夕陽;二,“孤帆一片日邊來”中的“日邊來”是“從日邊駛來”還是“迎著太陽駛來”;三,“孤帆一片日邊來”中的“孤帆”是指作者乘的船還是看到的船。
三個問題,從古代到今天都是有爭議的。先看第一個問題:人們對“日”的理解不很一致,有人說是“早晨的太陽”──朝陽(參看《唐詩選》18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又有人說是“晚上的太陽”──夕陽(俞陛云《詩境淺說續編》云:“大江自岷山來,東趨荊楚,至天門稍折西北。 山勢中分,江流益縱,遙見一白帆痕,遠在夕陽明處。”)。再看第二個問題:有人說是迎著太陽駛來,比如劉學鍇《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他說“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再如《唐詩選》(18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也說“早晨日出東方,孤舟從水天相接處駛來,宛如來自太陽出處”;有人說是從日邊駛來,比如俞陛云《詩境淺說續編》云:“遙見一白帆痕,遠在夕陽明處。”最后一個問題:有人說“孤帆”指作者乘的船,比如劉學鍇《唐詩鑒賞辭典》說“雄偉險要的天門山呵,我這乘一片孤帆的遠方來客,終于看見了你”;也有人說“孤帆”指作者看到的船,比如俞陛云《詩境淺說續編》云:“遙見一白帆痕,遠在夕陽明處。”
面對如此不同的意見,我們選擇哪一種說法呢?如果只是從字面來推測,我個人覺得哪一種說法都說得通。這不是不負責任的好好先生的做法。在缺少相關材料證明作者當時所寫的實際情況之下,我們沒有辦法說哪一種解釋是正確的。可以推測,就是李白本人在寫了這首詩的多年以后,也未必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情況,這三個問題也許會難住他呢!
其實,這里的三個問題,所涉及的雖然與詩歌的解讀有關系,但是都不是詩歌文本本身所能給予答案的。于是,我們不免要問,不能正確解決上述問題,是否會影響對詩歌的正確理解,怎么才算是對詩歌有了正確的解讀。我個人覺得,大多數詩歌描述的、反映的是作者眼中、心中的一種浸透著情感的情境,只要讀者以感受這個情境的方式去解讀,應該會有個比較恰當的理解。
應時《李詩緯》評末二句:“二句確是望。”總評:“摹景如畫。”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此等真可謂‘眼前有景道不得’也。”俞陛云《詩境淺說 續編》:“此詩賦天門山,宛然楚江風景;《下江陵》詩,宛然蜀江風景。能手固無淺語也 。”應時三人的說法,都表明這首詩寫的是李白“望”見的景色,因此,我個人覺得,說李白寫的是看見的船而不是自己乘的船比較好一些,這樣由山而及江、由江而及岸、由岸而及遠方的太陽,比較符合人視覺的自然位移。而如果將孤帆理解為詩人自己乘的船,那本詩的節奏上將出現太大的跳躍,突然由景而及人,而且頭重腳輕,極不自然。有人可能說了,把“孤帆”當作別人的船,那還叫“孤帆”嗎?加上李白乘的船至少也有兩艘了。其實,這里的“孤帆”是李白“眼中”和“內心”的一種理解,他看到一條船,當然可以理解為那船很孤單,這是他的感受,與別人無關。
那么,這別人的船是朝太陽去,還是朝太陽來呢?我覺得,還是理解成從遠處朝著詩人的位置劃來比較好些。原因在于,原詩中說的是“孤帆一片”,如果不是很遙遠的話,人們看那艘船不會有“孤、一片”這樣的感覺,試想,在近處有一艘船,我們能產生這樣的感受嗎?“孤帆一片日邊來”的“日邊”,《漢語大詞典》解釋為“太陽的旁邊。猶言天邊。指極遠的地方”(《漢語大詞典》舉的書證就是李白的這句詩)。由此可知,李白不會說自己所處的位置就是“太陽旁邊”,而是說有船從太陽旁邊朝自己劃來。同時,他也不會說自己是從日邊來(劉學鍇主此說),因為他出發的地方距離天門也并不遙遠:朱本云“此李白自宣城下金陵時由江中所見也”,郁賢皓《李白選集》云“全詩朝氣蓬勃,當是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初次過天門山時所作”,喬長阜《李白開元十年“仗劍”出蜀臆說》認為李白由云夢初下金陵(按:當經天門山)在開元十二年春夏(詳見《中國李白研究》1997年集)。由此可見,李白從云夢至天門本無多少路程,若是說自太陽邊上而來,過于夸大了(本詩通篇描寫的是實景,如果此處過于夸大,則既無鋪墊、又無照應)。
最后,我們看看這“日”是朝陽、夕陽,抑或是中午的太陽。從詩句自身來看,很難斷定李白寫詩的具體時間,所以吳昌祺在《刪定唐詩解》卷一三中說:“日邊,或東或西皆可……”我覺得,不論是在朝日的映照下,還是在夕陽的襯托中,天門山這一景都與那時的太陽相得益彰、不相沖突,并都能體現出一種雄奇和壯美。其實,以朝日和夕陽來表達壯美的詩句很多,比如“朝辭白帝彩云間”“長河落日圓”等等。因此,不管怎樣理解,都符合古人對這首詩的感受,比如明人批注“景本奇,道得亦意快,但第二句微拙”、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六“太白七言絕,如‘揚花落盡子規啼’、‘朝辭白帝彩云間’、‘誰家玉笛吹飛聲’、‘天門中斷楚江開’等作,讀之真有揮斥八極,凌屬九霄意。賀監謂為謫仙,良不虛也”。這樣的話,這個無從爭論的朝陽、夕陽就不要去討論了,只要說明白是太陽、不是月亮也就可以了。
我的最后的意思是,講解、學習、賞析一首古詩,不理解詞句固然不可以,但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地去討論某些個別詞句,而不去思考、感受古詩的意境,恐怕是錯了。用古詩來講道理恐怕總是隔了一層,它是有景、有情、有生命的。
古詩兩首_《望天門山》教案 篇6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三年級語文上冊21課古詩兩首中的《望天門山》。下面,我將從說目標,說教法,說學法和說教學流程,說教學反思五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學目標:
1、會認“斷、孤、帆”等個生字。正確認讀“中斷、楚江、至此回、相對、孤帆”等詞語。并能聯系上文理解“至此回”,重點指導書寫“楚”。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學習通過想象,抓關鍵字來的方法來品讀古詩。
3、背誦古詩,并能用自己的簡單說出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我確立此目標有以下四點依據:
一是基于對課程標準學段目標的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第二學段目標中也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朗誦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
二是基于對單元重點項目的理解:
本單元以“壯麗的祖國山河”為主題來展開學習,通過閱讀,能夠從多個側面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進一步熱愛祖國以及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是基于對教學內容的認識:
本篇古詩描繪的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景色。
四是基于對三年級學生學情的認識:
三年級的學生在二年級上冊的第三組課文和二年級下冊第三組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學生對祖國的山河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在古詩中去感悟祖國的大好山河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有一定的難度。
據此我將教學重難點確定為: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學習通過想象,抓關鍵字來品讀古詩的方法;背誦古詩,并能用自己的簡單說出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二、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為此我采用“朗讀法”、“引導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獲得自己獨特的情感經驗。
三、說學法
在教學中要體現新課標提出的“以生為本”的理念。因此,我將引導學生運用自主探究法、朗讀感悟法,讓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想象,抓關鍵字來品讀古詩的方法,體驗詩人的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設計意圖:聯系舊知,以及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同時以一個主問題:作者是怎么望天門山來貫穿整首詩。)
(二)初讀詩文,初悟詩意。
(設計意圖:古詩教學的基礎是學生能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所以讓學生先自由讀,然后抽讀,老師范讀,學生試讀,展示讀等多種讀讓學生能真正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
(三)想象畫面,找出景物
(設計意圖:通過劃節奏再讀,以想象畫面來品味詩文,找出詩中寫景的詞語。有詩文初步整體把握。)
(四)想象畫面,感悟詩境。
(設計意圖:在想象中,感悟詩文的情景,并通過朗讀,品味天門山的氣勢,長江水的澎湃。)
(五)找關鍵字,品觀望點
(設計意圖:通過找文中能體現出李白觀望天門山的一個字,讓學生通過接讀感悟“出”字的好處。)
(六)入情入境,深悟詩
(設計意圖:出示作者作詩的背景,讓學生聯系背景來理解作者寫這首詩的心境。再通過引讀,深入感悟山的熱情、水的澎湃都是因為詩人喜悅的心情。)
(七)作業
(設計意圖: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豐富學生的知識,增長學生的見識。通過對閱讀材料的補充,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五、說教學反思
1、這是第一次公開上古詩課,自身還是有些拿捏不準這節課到底該怎么來上,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感覺不夠精準,特別是制定的教學重難點上,我制定的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學習通過想象,抓關鍵字來的方法來品讀古詩;背誦古詩,并能用自己的簡單說出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但在實際教學下來,感覺學生自己的理解還是不夠,課堂上對古詩的理解主要是老師的教授,總感覺學生雖然有想象,自己也有說,學生內心的感悟還有些欠缺,特別是中等偏下的同學,理解起來還是有些難度。
2、本課中本來是有拓展,讓學生讀一讀李白所寫的另外一首詩《天門山》,但因為突然停電,我就把這個布置成了作業,如果在課堂上讓學生去讀的話,也許效果會更好一點。以上就是我的說課,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古詩兩首_《望天門山》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理解詩句
2、體會情感,有感情朗讀詩句,背誦詩句
3、感受詩中美景
【教學重點、難點】 :
理解詞句,想像詩歌內容。根據詩歌內容體會出作者的感情。
學習過程:
一、導入
1、學生背誦《望天門山》
師:我們上節課學了《望天門山》,這首詩寫的是(春天的景色),現在我們來看看夏天在詩人的的眼里是怎樣的?(讀全詩)
二、合作交流
1、解決生字(學生自己解決)
瀲滟:與水有關,所以是三點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適。
2、介紹作者
3、師:生字、詞你們都懂了,現在自己試著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的意思說一下,然后小組之間互相說。
三、品讀體驗
1、舉手發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時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麗;下雨的時候水霧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都很合適。)
2、引導學生理解題目(飲: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過天晴)
雨過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3、師:這首詩是寫(作者雨過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這四句詩都寫了西湖的美景(學生糾正:不是)
師:同學們怎么說不是呢?
(前兩句是寫景色,后兩句不是)
師:有些同學知道了前兩句是寫景色,后兩句不是;現在小組交流,每句詩各寫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寫呢?
(后兩句詩寫了拿西湖來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都很合適。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師:作者每見過西施,西施當時也沒有站在湖邊給作者作比較,那作者怎么對他們進行比較呢?
(通過發揮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當)
這樣想象和比喻,西湖就(顯得更美了)
師:西湖就顯得更美了,那現在同學們自己想象西湖的美,這么美的景色,我們一起來體驗。(學生根據自己想象的“美”來讀詩句,體驗美。老師指導和范讀。)
四、鞏固延伸 同學們,讀完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呢?
五、作業設計:(江山如畫,歷代詩人為之陶醉,并留下許多經典之作,像這樣的古詩,你還知道哪些?像這樣贊美祖國美景的古詩還有,請同學們課后再去搜集背誦。)
古詩兩首_《望天門山》教案 篇8
本詩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義詩仙”之稱。他的詩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語言大膽夸張。《望天門山》是詩人25歲時途經長江中下游(此段稱楚江)寫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學古詩時,有個常見的毛病——難以共鳴。詩人所描繪的前景與學生的情感無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復誦讀。沒有動情的朗讀。即便動用聲、色、影像課件,也難以激發起學生與詩人的的情感碰撞。
為了改變這樣的現象,我試圖先讓自己仔細研讀李白的詩歌,找到他的詩歌特色,然后引導學生對古詩“字斟句酌”。象詩人一般想象畫面,推敲品析。我們發現這首詩將天門山的峻拔,楚江的氣勢,及詩人的豪邁通過四個動詞——“開、回、出、來”體現出來。于是,教學初始,我便抓住四個動作詞,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動作的發起者”——“楚江、天門山、孤帆”。讓同學們發揮想象力,感悟詩人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面對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邁的氣勢。通過這樣的引導想象,再帶著體會和感悟誦讀,便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古詩兩首_《望天門山》教案 篇9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這首詩都描繪了祖國山川景色,抒發了贊美之情;
《望天門山》頭兩句描寫山川氣勢。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沖擊而從中間豁然斷開,江水從斷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寫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著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青山相對而來。詩歌通過對天門山景象和內心體驗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樂觀豪邁的情感。《望天門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詩中有畫。《
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望天門山》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數學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一、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二、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
三、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三、四為技能目標)
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展的余地。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望天門山》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后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李白
(著名詩人),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四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關鍵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
第三步: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
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解說:引導學生想像與聯想,實現從文字信息到畫面信息的轉化,從而進入意境,實現閱讀價值。改寫并不等于古詩今譯,教師應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問題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詩歌語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對學生的解答應多加肯定、鼓勵。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斷、開、回、出、來這幾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斷、開、回、出、來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
指導學生串講句意。
最后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學鑒賞能力,提高審美趣味,豐富個人感情世界,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學些什么呢?
這樣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這個難點。
再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后匯報,教師了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采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畫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門山。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匯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2)讀出節奏感。
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
(范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布置作業。
我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古詩兩首_《望天門山》教案 篇10
《望天門山》 唐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天門山,就是安徽當涂縣的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與和縣的西梁山的合稱。兩山夾江對峙,象一座天設的門戶,形勢非常險要,“天門”即由此得名。詩題中的 “望”字,說明詩中所描繪的是遠望所見天門山壯美景色。歷來的許多注本由于沒有弄清“望”的立腳點,所以往往把詩意理解錯了。
天門山夾江對峙,所以寫天門山離不開長江。詩的前幅即從“江”與“山”的關系著筆。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長江流經舊楚地的一段)沖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這和作者在《西岳云臺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頗為相似:“巨靈(河神)咆哮擘兩山(指河西的華山與河東的首陽山),洪波噴流射東海。”不過前者隱后者顯而已。在作者筆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
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過來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由于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么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為指東流的長江在這一帶回轉向北。這也許稱得上對長江流向的精細說明,但不是詩,更不能顯現天門奇險的氣勢。試比較《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盤渦轂轉”也就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同樣是描繪萬里江河受到崢嶸奇險的山峰阻遏時出現的情景。絕句尚簡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樣寫得淋漓盡致。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
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它似乎包含著這樣的潛臺詞:雄偉險要的天門山呵,我這乘一片孤帆的遠方來客,今天終于看見了你。
由于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題,詩題應該叫“舟行望天門山”。
飲湖上初晴后雨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提示:湖指杭州西湖。湖光山色相映,風景綺麗。全詩先寫“晴”,次寫“雨”,最后兩句結合起來概括,而用新奇的妙語贊美西湖無時不美的迷人景色。
將西湖喻為美女西施,已成千古定論。湖因詩而名“西子湖”,可證也。
然而明人唐宜久,有一文,謂“昔人以西湖比西子,人皆知其為譽西子也。而西湖之病,則寓乎其間乎?可見古人比類之工,寓諷之隱:不言西湖無有丈夫氣,但借其聲稱以譽天下之殊色,而人自不察耳。”(《明小品三百篇》)黑、白轉色,褒、貶易位,他從詩里看到的是“西湖無有丈夫氣”。
莫非此公讀詩,喜歡頭朝下、腳朝上“拿大頂”,何以其所見翻了個兒?
因喜“山色空雨亦奇”句,而畫其意。想及此,附記之。
注釋:
[飲湖上]在湖上喝酒。[ (li4n)滟(y4n)]水波蕩漾、波光閃閃的樣子。[方]正,恰恰。[空蒙]形容山嵐迷蒙的樣子。[亦]也。[欲]想要。[西子]西施,春秋末年越國的美女。[相宜]適合。
詩意:
在晴日的陽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蕩漾,閃爍著粼粼的金光。風景秀麗;在陰雨的天氣里,山巒在細雨中迷蒙一片,別有一種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濃妝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妝的西施,都是同樣的美麗無比。
古詩兩首_《望天門山》教案 篇11
《望天門山》是描寫祖國風光的詩,描繪的是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而雄奇秀麗的景色,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全詩從“望”字著眼,重點是讓學生體會到從詩句中所反應出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由解詩題,知作者入手,讓學生看注釋、觀察圖、初步引導學生體會詩意,并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誦古詩,通過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借助信息技術和課堂緊密結合,理解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突破重難點。我想如果學生能說出來,并體會出美,那么學生就肯定已經理解了古詩,再帶著感情讀一讀體會作者的情感。所以課堂上我也這么做了,學生確實能自已悟出來,比我想象得還要好,為了讓學生有較為直觀的認識,突破他們因年齡局限生活環境所無法看到的實景。注入“視頻”和圖片、音樂渲染,我又通過視頻課件演示,把深奧的詩句變得淺顯易懂,加強了教學效果。
這節課充滿濃濃的語文味,從詞到句,聯系生活實際逐步學習古詩。教學中注重了對學生的人文教育,用精美的圖片,引導學生用經典的詩句詩贊美祖國的壯麗山河,從而喚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使學生的課堂所學得以延伸。情感得以升華,使學生積累古詩句和人文教育有效結合。
教后我覺得應該讓學生自己收集積累去贊美祖國的壯麗山河詩句,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讓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已試著把祖國那美麗的山河之景用詩的語言表現出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是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想效果會更好。
古詩兩首_《望天門山》教案 篇12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三年級語文上冊21課古詩兩首中的《望天門山》。下面,我將從說目標,說教法,說學法和說教學流程,說教學反思五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學目標:
1、會認“斷、孤、帆”等個生字。正確認讀“中斷、楚江、至此回、相對、孤帆”等詞語。并能聯系上文理解“至此回”,重點指導書寫“楚”。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學習通過想象,抓關鍵字來的方法來品讀古詩。
3、背誦古詩,并能用自己的簡單說出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我確立此目標有以下四點依據:
一是基于對課程標準學段目標的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第二學段目標中也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朗誦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
二是基于對單元重點項目的理解:
本單元以“壯麗的祖國山河”為主題來展開學習,通過閱讀,能夠從多個側面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進一步熱愛祖國以及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是基于對教學內容的認識:
本篇古詩描繪的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景色。
四是基于對三年級學生學情的認識:
三年級的學生在二年級上冊的第三組課文和二年級下冊第三組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學生對祖國的山河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在古詩中去感悟祖國的大好山河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有一定的難度。
據此我將教學重難點確定為: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學習通過想象,抓關鍵字來品讀古詩的方法;背誦古詩,并能用自己的簡單說出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二、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為此我采用“朗讀法”、“引導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獲得自己獨特的情感經驗。
三、說學法
在教學中要體現新課標提出的“以生為本”的理念。因此,我將引導學生運用自主探究法、朗讀感悟法,讓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想象,抓關鍵字來品讀古詩的方法,體驗詩人的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設計意圖:聯系舊知,以及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同時以一個主問題:作者是怎么望天門山來貫穿整首詩。)
(二)初讀詩文,初悟詩意。
(設計意圖:古詩教學的基礎是學生能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所以讓學生先自由讀,然后抽讀,老師范讀,學生試讀,展示讀等多種讀讓學生能真正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
(三)想象畫面,找出景物
(設計意圖:通過劃節奏再讀,以想象畫面來品味詩文,找出詩中寫景的.詞語。有詩文初步整體把握。)
(四)想象畫面,感悟詩境。
(設計意圖:在想象中,感悟詩文的情景,并通過朗讀,品味天門山的氣勢,長江水的澎湃。)
(五)找關鍵字,品觀望點
(設計意圖:通過找文中能體現出李白觀望天門山的一個字,讓學生通過接讀感悟“出”字的好處。)
(六)入情入境,深悟詩
(設計意圖:出示作者作詩的背景,讓學生聯系背景來理解作者寫這首詩的心境。再通過引讀,深入感悟山的熱情、水的澎湃都是因為詩人喜悅的心情。)
(七)作業
(設計意圖: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豐富學生的知識,增長學生的見識。通過對閱讀材料的補充,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五、說教學反思
1、這是第一次公開上古詩課,自身還是有些拿捏不準這節課到底該怎么來上,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感覺不夠精準,特別是制定的教學重難點上,我制定的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學習通過想象,抓關鍵字來的方法來品讀古詩;背誦古詩,并能用自己的簡單說出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但在實際教學下來,感覺學生自己的理解還是不夠,課堂上對古詩的理解主要是老師的教授,總感覺學生雖然有想象,自己也有說,學生內心的感悟還有些欠缺,特別是中等偏下的同學,理解起來還是有些難度。
2、本課中本來是有拓展,讓學生讀一讀李白所寫的另外一首詩《天門山》,但因為突然停電,我就把這個布置成了作業,如果在課堂上讓學生去讀的話,也許效果會更好一點。以上就是我的說課,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古詩兩首_《望天門山》教案 篇13
《望天門山》賞析
《望天門山》
唐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賞析
....在今安徽省當涂縣西南十五公里處的長江兩岸,有兩座夾江對峙的山峰,東為博望山,西為梁山。兩山錯落相對,猶如一扇天然的江上巨門,浩瀚的長江水浪從中穿過,因此人們又形象地將兩座山總稱為天門山。
....唐代偉大詩人李白,一生熱愛大自然,他對自然美景有著非同一般的欣賞力,且具有將自然美轉化為詩的藝術美的非凡才能。一次,李白乘舟沿江而下,經過天門山,眼前奇特偉美的景色勾動了他的吟興。于是,一首不朽的詩篇——《望天門山》在他那枝猶有神助的魔筆下誕生了。
詩人通過短短四句詩,描繪了天門山矗立江岸,對峙如門的英姿,寫出了長江碧水東流,孤帆遠來的美景,同時,借助于筆下一派雄麗的景色,也將詩人寬闊的胸襟、奔放不羈的情思和盤托出。
首句說天門山中間斷開,故洶涌的長江得以奔瀉而過。楚江,即長江。當涂在戰國時代屬楚國,故稱流經這一帶的長江為楚江。“斷”、“開”兩字,下得利落有力,從而將天門山夾江而峙,相望如門的形勢極其簡潔、準確地摹繪出來,顯示了大自然創造力的神奇和偉大。次句順接前句“楚江開”,具體寫清碧的江水流經天門山時回旋景象。博望山、梁山夾峙于長江兩岸,江面變窄,加之由西向東的長江走勢在這一帶呈北折之態,致使湍急的水流回環旋轉。“回”字鮮明地概括了天門山下的流水不同于長江別的地方流水的自身特點,落語看似平常,實準確難移。
第三句寫博望山和梁山峙立于長江兩岸,遠遠相對,高高聳出浩渺的江面之上。這是對首句“天門中斷”四字的具體化,狀寫“中斷”后的天門山形成對稱的兩座山峰,各據一岸,與中間奔流的長江,構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畫。第四句寫江上行舟。前人關于此句含義的解說頗紛雜,其中一說以為“日邊”指西方落日,象征著唐帝都長安,也即象征著當時朝廷,因此這一句是寫李白離開長安以后懸念朝廷的悵惆心情。其實,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和創作本意是不易考定的。
就全詩而言,李白是因行舟時即目所見,而隨興吟發。試想:麗日照臨著江水,一葉輕舟在江上揚帆而行,駛過夾峙兩岸的青山翠峰,這是一幅多么愜意,多么美好的圖景。反映了李白寫景紀行詩歌一種帶有夸張語調的寫實風格。因此,與其從這句詩中深求寓意,毋如仍將它當作一句優美的寫景詩句來欣賞,以保持其純美的詩味。
《望天門山》賞析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題 解】
今安徽省當涂縣境內的長江兩岸,兩座山峰夾江對峙,東為博望山,西為梁山,錯落相對,猶如一扇天然的江上巨門,浩瀚的長江水從中穿過,二者合稱天門山。
《望天門山》寫于何時,難以考定。詩人早年出蜀,晚年盤桓皖南一帶,都曾多次經過天門山。
望天門山 詩意圖 戴敦邦 繪
句 解
天門中斷楚江開
這是長江流經天門山時的情形,說是天門山從中斷開,為長江打開通道。當涂在戰國時代屬楚國,故稱流經這一帶的長江為楚江。“斷”、“開”兩字,下得利落有力,從而將天門山夾江而峙、相望如門之勢極其簡潔、準確地摹繪出來。這是橫鎖大江的天門山給楚江留下了一條通道呢?還是巨流沖出了一個天門?從詩人用筆來看,“斷”字表示江水沖撞之烈,其意大概是說,天門山原是堵江而立的,洶涌的江水自西而東奔來,以雷霆萬鈞之力沖撞天門,于是,山斷水開。從這里,我們不難感受到長江那一往無前、勢不可擋的力量。
碧水東流至此回
清碧的江水東流到這里,又回旋著向北流去。長江總的流向是由西向東,但至天門山時江水猛地向北流去。由于兩山夾峙,江面變窄,使得浩蕩的江水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么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雄奇。盡管江水能夠將大山沖開,但大山畢竟扼江,江流不得不回旋轉向。有的版本“至此回”作“直北回”,指東流的長江在這一帶回轉向北。這是對長江流向的精細說明,但少了詩意。
兩岸青山相對出
兩岸的青山,相對著突現出來。這是對首句“天門中斷”四字的具體化,狀寫“中斷”后的天門山形成對稱的兩座山峰,各據一岸,與中間奔流的長江,構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畫。一個“出”字,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有了動態美,而且點出了詩人“望”的角度。他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固定地方,而是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所見。詩人站在船上眼望遠方,不覺船行,隨著距離的不斷變化,只覺得好像是天門山從江岸邊走了出來。此句還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
孤帆一片日邊來
一葉孤帆,從太陽邊駛來。這句一下子把鏡頭拉遠了,眼前頓時變得開闊無垠。詩人遠眺前方,只見長江浩瀚迷茫,在那水天交接處,有一葉孤帆,其背景是一輪太陽。這樣的場景我們并不陌生,仿佛曾經見到的一幅畫或者一幅攝影作品。“日邊”,給人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來”,使畫面頓顯活躍,具有不斷變幻的美感。有人把“日邊”說成是用典,代指唐朝的帝都長安,因此說這一句是寫李白離開長安以后懸念朝廷的悵惆心情。其實,就全詩而言,李白是行舟時即目所見,隨興吟發。把它和“西入長安到日邊”(《永王東巡歌》)那種政治色彩很濃、寓意很明白的詩同等對待,就難免牽強附會。從李白的性格和詩風來看,也很少這樣隱晦曲折的。詩題中的“望”字,分明是說詩人在賞景。歷來的許多注本由于忽略了這一點,所以往往把詩意理解錯了。
又有人提出,“日”是指朝陽還是夕陽(這關系到朝東看還是朝西看,作者是順流而下,還是逆流而上);“孤帆”是指作者自己,還是所見遠景(這關系到是實景還是想象)。其實,大可不必拘泥于此。詩歌本來就不是紀實,讀者不妨放開想象,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詩意,欣賞其中的美就行了。
古詩兩首_《望天門山》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感情朗讀古詩,能背誦并默寫古詩。
2、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抓住詩中的重點詞語,想像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對祖國山川景色的贊美之情。
教學準備:收集李白的資料,側重于寫景方面的。
vcd課件:
教學方法:讀讀畫畫,讀讀講講。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古詩作為我國悠久文化中的寶貴遺產,深受同學們的喜愛。最近,你又背誦了哪些古詩?背給大家聽。
2、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古詩《望天門山》,大家說可以怎樣來學習?教師引導歸納學法:
(1)說作者
(2)讀詩文
(3)講詩意
(4)畫風景
(5)評意境
(6)背課文
(7)賞類文
二、學習古詩《望天門山》
1、說一說作者:李白。學生根據收集到的資料,談自己對李白的了解。師相機補充:
李白,唐代大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現存詩約700余首,與杜甫齊名,人稱“李杜”,其詩作對當時及后世影響大。這首詩是作者遇赦返鄉途經天門山時,看見長江流經天門山附近一段的雄奇壯麗的景色后寫下的一首詩。
2、讀一讀。
①師范讀;②自己讀、小組合作讀,利用字典,課后注釋和文中插圖自學古詩,讀通,試著說意思。③抓住重點詞語讀。(斷、開、回、出)④集體讀。(注意音調和詩的平仄)。
3、說一說
(1)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a、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結合畫面說)
b、師相機提問補充:
“天門”指天門山,天門山怎么了?從中間斷開了, 一個“斷”字,讓人覺得奇,為什么斷了?是楚江水沖斷了,能把山沖斷的江水,是怎樣的浩大和洶涌?楚江水使天門山從中間斷開,沖開了(板書:出)一條順暢的通道,可以想象出天門山地勢的險要。
“碧水”指楚江水,“碧”寫出了江水的顏色,“東流”,向東流去。“至此回”,原文說是“直北回”,回的意思是到這里拐彎,(板書:回),楚江在這里因山勢而轉,形成回旋北流的氣勢。從前兩行詩,我們可想象出山之險,水之大。(感情讀一讀)。
“青”,綠色,寫出了山的顏色,青山隔江對峙,相對而出,(板書:出)“出”,冒出來,體現了山之高。“孤帆”,孤是單一的意思,孤帆是江里只有一只小船。由于山勢險要,江水奔流氣勢非凡,帆船在長江里顯得很小。由于作者是遠望,所以感覺到小舟仿佛來自水天相接的地方,仿佛來自太陽升起的地方。(板書:來)作者赦免返鄉,坐船順流而下,感覺兩岸青山相對而來。這也是作者行船的感受。給人以遼闊、浩瀚之感。
c、看板書的四個動詞,把全詩的意思連起來講一講。
d、同桌互相講一講。
4、畫一畫。
學生在準備好的畫紙上畫一畫,指名到臺上說一說畫了些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畫。
5、評一評
(1)李白的這首詩,寫得很優美,特別是動詞的運用,如“斷”“開”“回”“出”,生動形象,給全詩帶來活力。(運用動詞帶活力)
(2)李白把天門山這么美麗的畫展現在大家眼前,從色彩上看,楚江水(碧)綠,天門山(青)綠,日(紅),色彩明麗。畫中的山是靜態的、水、孤帆是動態的,行船的感受中,山也動起來了“出”,組成了一幅有動有靜的畫,景物色彩明麗,動靜結合。
(3)短短的四行,描繪了長江流經天門山附近一段的景色,真可謂是雄奇,壯麗的景色,還寫了作者的感受。真可謂是詩中有畫,畫即為詩。
6、背一背
齊讀古詩,體會詩的意境美,音韻美,思想美,這首詩贊揚了祖國的山川之美,表達了作者樂觀、豪邁的情懷。指名讀,分組讀,背古詩。
7、賞一賞
欣賞大家收集整理李白的其它的描寫景物的詩。
(課件出示)師生誦讀
三、課堂小結
四、作業。用語言描寫《望天門山》,寫成一段話,完成圖畫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