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噸評課
追求有效的體驗學習——“認識噸”教學片斷及賞析
教材內容:蘇教版國標教材三年級下冊48—50頁
美國的教育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告訴我,我會忘記;分析給我聽,我可能記住;如果讓我參與,我就會真正理解。”而體驗學習正是充分展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日前,筆者有幸參加了鹽城市2006年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展評活動,有幸觀摩了我市優秀青年教師王平同志執教的《認識噸》一課。這節課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造,在創造中發展。筆者愿意與同行一起分享王老師給我們帶來的體驗學習的數學課堂。
一、情境創設,體驗數學生活化。
師:你們知道在我國的歷史上和你們年齡相仿的名人有哪些?
學生有的說孔融,有的說駱賓王,還有的說曹沖。
師:那么你們知道曹沖稱象的故事嗎?請會講這個故事的同學來給我們講這個故事。
學生講故事。
師:那么你們知道小象的體重到底是多少呢?
生:不知道。
師:其實那次曹沖一共稱了四次,每次稱得的情況圖下表,你能根據這個表知道大象的重量是多少嗎?
稱的次數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石頭的重量(單位:千克)
300
280
300
120
學生列式計算后回答。
師:大象的體重是1000千克,怪不得那么多人想不出辦法來。其實很重很重的物體還有很多,我們一起來看看。
課件出示:河馬體重3000千克,鯊魚體重4000千克,集裝箱能裝20000千克,輪船載重量是80000千克,火車載重量是120000千克。
師:看了這些事物,你覺得還用千克作單位怎么樣?
生:太麻煩了。
師:那怎么辦?
生1:用一個比千克大的單位。
生2:用噸作單位。因為1噸=1000千克。
師:哦,你怎么知道噸的?
生2:我在書上看到過。
【賞析】
王老師積極開發曹沖稱象的故事這一資源,提出了一個讓學生很感興趣的問題:那么這個小象到底有多重呢?王老師創設了四次稱小象的問題情境,學生通過計算很快就知道了小象的體重是1000千克。然后王老師用課件展示了河馬、鯊魚、集裝箱、輪船等很重的物體,卻以千克為單位,學生從那些很大的數目的數據中感覺到這樣很麻煩,自然的提出能否用一個比千克大的單位呢?在思考中體驗到“噸”的必要性。王老師創設故事情境,引發了學生的數學思考。從生活中的輪船等資源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學生的身邊。在對生活信息的比較中引起了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 動手實踐,體驗概念的形成。
活動一、體驗一1千克的重量
學生在小組內一次掂一千克的洗衣粉。
師:有什么感覺?
生:太輕了!
活動二、體驗10 千克的重量
師:10千克你們抱得動嗎?
生很有信心的:能。
學生依次抱10千克的大米。
師:有什么體會?
生1:有點沉!
生2:我有點抱不動了!
活動三、體驗100千克的重量
師:10袋這樣的大米有多重?
生:100千克。
師:100千克搬得動嗎?(搬不動)估計要幾個人才能搬得動?
有的說3人,有的說5人,還有的說10人。
學生先后由3人、5人、6人、7人、8人、9人直到10人合作才將100千克的大米搬起。
師:對于100千克有什么體會?
生:太沉了!
生:很重!
活動四、體驗1噸
師:一噸需要幾袋這樣的大米?(10袋),搬得動嗎?(搬不動)
學生小組內互相背一下,繼續感受重量。
師:像你們這樣體重的小朋友,大約多少人的體重是1噸?
生:我的體重是30千克,大約需要33人。
生:我的體重是40千克,大約需要25人。
生:我的體重25千克,大約需要40人。
師:據國家統計顯示,我們這樣的小朋友的平均體重是25千克,也就是說40個小朋友的體重大約是1噸。
師:老師的體重估計一下大約是多少?
生:50千克。
師:是啊,那么多少個老師的體重就是1噸呢?
生:20個。
師:想象一下,一噸重的物體從天而降,會是怎樣的感覺?
請教室里40個同學一起跳躍。
師:有什么感覺?
生:我感覺腳下的地板在顫抖!
生:我感覺像是一聲驚雷!
師:看來1噸真的很重。
說一說:
一頭奶牛重500千克,幾頭這樣的奶牛重1噸?
一桶油重200千克,幾桶這樣的油重1噸?
一袋水泥重50千克,幾袋水泥的重量是1噸?
【賞析】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而體驗學習正是開啟這扇大門的金鑰匙。有些學生在生活中、書本中接觸過噸,但是1噸到底是多少,學生并不清楚。對于小學生來說,“噸”是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為了讓學生對1噸有一個感性認識,王老師特意創設了四個活動,讓學生分別體驗1千克、10千克、100千克的重量,然后通過想象、推理、計算,學生在25個他們這樣的小朋友的體重,20個老師的體重,2頭500千克的奶牛、5桶200千克的油、20袋水泥的重量都是1噸,學生在那么多生活信息中實現了噸的概念的建構。王老師巧妙分層,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來體驗,整個教學活動都讓學生在做中想,想中學,親身經歷知識習得的過程,發展了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