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平行說課稿(精選2篇)
認識平行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蘇教版教材四年級數學第七冊第39—41頁,第四單元《平行和相交》第一課時——認識平行,包括:(1)認識平行線。 (2) 畫平行線。
2.教材所處地位:本單元主要教學直線的平行與垂直,這時在學生認識了點和線段,以及射線、直線的基礎上安排的,也是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基礎之一。本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情境,在識別直線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礎上認識平行線,學會畫平行線。
3.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讓學生能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系,認識平行線。
(2).使學生通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會用合適的方法做出一組平行線,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畫平行線。
(3).使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平行線的過程,培養學習“空間與圖形”的興趣,發展空間觀念。
4.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系,認識平行線。
(2).難點: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畫平行線。
二、說教法
1.讓學生結合具體生活情境充分感知直線的位置關系,形成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平行與相交的概念。平行和相交是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以生活場景為素材,讓學生充分感知,從中概括出直線的平行、相交的關系。
2.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體驗。本課在建立平行概念后,組織學生展開充分的操作活動。
3、加強知識的應用與解釋。聯系實際,應用知識對相關現象作出一些簡單的解釋。
三、說學法
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能自主感受生活里的平行現象,并主動的參與觀察、操作等學習活動,通過操作與合作交流,理解掌握新知識,學會觀察問題、對比分析問題、 概括知識及聯想的方法,對圖形產生興趣,感受數學學習的趣味性。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 同學們,老師在前幾次來我們學校的路上有幾個情境讓我留下了印象,于是我就找了一些圖片帶過來讓你們看看。
2. 課件出示路燈、跑道、電線桿三副圖。
(二)、觀察操作,認識平行
1.觀察比較三幅圖片,理解同一平面
(1)、根據這三幅圖我們在同一個平面內可以畫出三組直線。
(2)、課件演示:用兩條相互垂直的直線表示路燈桿,用兩條平行的直線表示在跑道的兩條白線、用兩條直線表示在半空中電線桿。
觀察每幅圖中每組有幾條直線?(板書:兩條直線)
2.分類比較,認識平行
(1)、那么在這三組直線中那些直線相交?哪些直線不相交?
生可能出現:
第一組直線相交,第二組直線不相交,第三組直線不相交/相交。
教師解釋:第一組直線相交。
第二組直線不相交。
那么第三組直線看起來是不相交的,但如果你們把這兩條直線延長就會得到什么樣的兩條直線啊?對了是相交的兩條直線。
(2)讓學生閉眼想象第二組直線無限延長后仍不相交。逐步引導出相交與不相交,并相機板書。
總結并完成板書: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平行線。
(3)想想做做 第1題
(4)、你能說出一些兩條直線之間相互平行的例子嗎?
談話:看看老師找的例子和你們找出的是不是一樣的.(出示課件三組示例圖)
★過渡:我們認識的圖形中有互相平行的線嗎?
(5)想想做做 第3題
下面每個圖形中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幾組平行的線段?
2.動手操作,深化平行認識
(1)、動手折紙(想想做做 第2題)。
①談話:現在用手邊的長方形紙,跟著老師一起來折。(邊播放課件上的動畫,邊教學生一起折長方形紙。)
②問:這幾條折痕互相平行嗎(讓學生明白對折后的折痕都是相互平行的)?量出每條折痕的長度,你有什么發現?(這幾條折痕之間都是相互平行的,并且每條折痕的長度也都是相等的。)
(2)、你們能不能用你們手中的工具畫出一組平行線呢?小組交流一下再動手畫出一組來。
出示課件:播放在方格紙上和用尺子畫的兩組平行線。
(3)、用三角板、直尺畫平行線
①提問:你能用下面的方法來畫出一組平行線嗎?
出示課件:放出用尺子和三角尺畫出一組平行線的例子來。
教師邊講解邊示范:(提煉方法)一畫(線)、二靠(直尺)、三平移(三角尺)、四再畫(線)。
②動手操作:每人在白紙上再畫一組平行線, 再和同桌說說畫的方法。
試一試:分別畫出每條直線的平行線。
指定兩人上黑板畫,一人畫一人扶直尺。
(4)、想想做做 第4題。(出示課件示范)
(5)、想想做做 第5題。(出示課件示范)
①同桌互相說說把哪個圖形象什么方向平移了多少個方格。
②指一名同學在電腦上指給同學們看看。
(三)、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都學習了什么?(平行及其畫法)
1、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平行線。
2、會用一個直尺和一個三角尺畫出一組平行線。
方法:一畫(線)、二靠(直尺)、三平移(三角尺)、四再畫(線)。
平行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只要你們留意都可以找到很多平行線。
認識平行說課稿 篇2
、說教學理念
1、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2、今天的學習,不僅是為了解決今天的問題,同時也是為了學生學習上的后續發展。
二、說教材
1、教學內容:國標本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
2、教材分析:
新《數學課程標準》中將“空間與圖形”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的想象能力。本單元正是向學生介紹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這一空間知識,同時為學生將來學習幾何學奠定一定的基礎。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時,主要解決平行和相交的概念問題及“做”平行線的問題。基于這點認識,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知識目標: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同一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認識平行線。
能力目標: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會用合適的方法做出一組平行線,能借助工具做一組任意平行線;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空間想象力和創造性。
情感目標:
① 使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平行線的過程,培養學習“空間與圖形”的興趣。
② 能根據現實生活中平行所散發出來的美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教學重點為:
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認識平行線。
難點是:
能借助工具做一組任意平行線;“同一平面”的理解和延伸。
三、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教學理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結合情境、實踐探索與合作等要素,形成本課的教學策略。運用學具和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創設情境回歸生活,使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數學學習生活化;在實踐活動中,通過合作探索,使學生能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形成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位置關系的初步認識;在拓展的過程中,使學生形成對數學特質的初步抽象化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一新課程理念和小學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分成三大版塊:
㈠ 創設情境,理解平行;
㈡ 利用平行,發現創造;
㈢ 拓展探究,總結提高
㈠ 中我將其分成三步:
1、 創設情境,初步發現;
2、 教具演示,拓展概念;
3、 分類比較,升華理解。
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將兩根小棒隨意扔在桌面上,同時提出要求:觀察這兩根小棒會形成哪些不同的樣子?根據學生實際場景的描述和比劃有選擇性的畫在黑板上,初步發現同一平面內兩直線的位置關系。同時根據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根在桌面上,一根掉在地上”這一現象強調“同一平面”,并利用教具拓展平面概念:請生觀察長方體上的紅線和綠線(兩條看似不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長),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發現這兩條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揭示今天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四年級的孩子正處在由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在建立了大量表象的基礎上,讓孩子們做這一空間想象,既是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又為學生在知識學習上的后續發展做了鋪墊。接著學生觀察畫在黑板上的6組線,讓他們在小組內進行比較和分類,說說自己的理由,通過合作初步探究平行和相交的本質。在反饋階段讓學生閉眼想象平行線無限延長后仍不相交,逐步引導出相交與平行,并課件展示圖上看著不相交無限延長后會相交的同一平面內的兩線情況,揭示平行和相交的概念,總結并完成板書: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平行線。
㈡ 實際是一個知識的運用和再創造,我將其分成4步:
1、 出示圖片,發現平行和相交的線;
2、 小組交流:在生活中見到的平行或相交的線;
3、 說出已學過的哪些圖形里有平行線?并指出各有幾組?
4、 動手操作,做一組平行線
在這個大環節中,主要是讓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感官:眼看(看圖片)、嘴說、腦想(聯想平時見到的平行線等)、手動(運用手中的材料做平行線),進一步理解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關系;同時盡量創造一個使學生積極參與的氛圍:小組內的說,集體的做,給了每個孩子交流參與的機會,既滿足了他們交流交往的感情需要,又是一個練習語言表達的時機;在這一過程中,還考慮到了層次安排:由有表象的運用層次,到脫離表象進行想象(回憶平時生活中見到的平行線和已學過的圖形中是否有平行線)的層次,再到創造的層次(運用工具材料做一組平行線實際是一個知識的再創造)。
㈢ 中我出了這樣一道習題:
在這一題中既拓展了平面的概念,空間中的平面;又隱含著三條直線兩兩平行這一初中幾何學中的理念,為學生的后續發展奠定一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