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比賽》教學設計、反思及點評
( 評析 針對不同的課堂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如有的內容可以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有的內容沒有太多可探究的空間就可以直接講授給學生。本課例中教師對教學方式的選擇比較妥當,比如調查統計的方法和過程是讓學生探索的,而制作統計圖表則是教師直接指導學生完成的。)
4師:同學們,從統計圖中你都知道了什么?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1:我知道了我們班喜歡跑步的人最多,喜歡套圈的人最少,(為什么)因為喜歡跑步的格子最多,最高。
生2:我知道了喜歡跑步的比喜歡套圈的多9人。
生3:從統計圖中,我知道了我們班一共有多少人。
(師不斷鼓勵學生:你還有別的發現嗎?你還能提出其他的問題嗎?)
師:如果我們班今天有一位同學沒來,你們猜他最有可能喜歡什么活動?為什么?
生:(多數同學)喜歡跑步,因為我們班喜歡跑步的人最多。
生1:(反對意見)不一定,如果這位同學是女同學,就可能不太喜歡跑步。
生2:還要看看這個沒來的同學是誰,他的好朋友就能猜出他喜歡什么活動。
(學生侃侃而談,為自己的意見辯護著。)
師:那我們班組織什么比賽活動好呢?
生:(異口同聲)跑步!
(三)課外實踐活動
調查一個星期你家扔掉了多少個塑料袋。
四、教學反思
1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感受統計的現實意義及必要性。
本節課我緊密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兒童年齡特點,創設了“動物樂園運動會”和“組織比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通過情境問題 “究竟組織什么比賽好呢?”,引發學生爭議,使學生在爭議與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統計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
2大膽放手讓學生探索調查方法,經歷統計的過程,分析統計結果。
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這是數學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在教學中,我設計必要的活動,化“靜”的知識接受為“動”的過程,我為學生創造條件,“假如你來當小調查員,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來調查”,使學生有機會展示調查統計方法的多樣性。在調查統計的過程中,我采取分組合作,再匯總全班意見,有意擴大了學生的參與范圍,使每個學生都能親身經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我通過設計開放性問題“從統計圖中,你知道了什么?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開啟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選擇、加工信息,較好地訓練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并使學生對統計的實際意義有了進一步的體會。
四、教學反思
這一次,我從新課程理念出發,用“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思想指導教學實踐,為學生提供了參與教學活動和交流、探索的空間。一開始,大膽放手讓學生雜亂無章地粘貼,引發學生的自主探索欲望,初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然后提供材料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參與,親身經歷探索整理卡片的過程;最后在學生對比互評、互相質疑、互相補充的過程中,讓學生主動構建起了屬于自己的新知網絡,切實體驗到當卡片從開始部分,左右、上下對齊才能直觀看出哪種卡片最多;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作蜻蜓點水似的引撥小結,可以說是水到渠成,非常自然。整個教學過程給學生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充足的探索空間里主動地參與操作、觀察、思考和交流,構建新知。新課程理念倡導: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經歷和體驗,從而自主地構建知識網絡。這一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