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第七冊“認識垂直”
教學內容:蘇教版 四年級上冊42~44頁的內容。
教材分析:認識垂直是學生在低年級認識感知一部分幾何圖形的基礎上,本課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認識了平行的基礎上教學的,垂直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相交時的特殊的位置關系,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通過教材提供的素材與教師組織與學生生活相聯系的實例,讓學生感悟知識,使學生建立直觀與抽象能相互轉化的有效思維,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為今后學習空間與圖形的后繼知識奠定較好的基礎。
學情分析:在教學中,如何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感知生活中的垂直的現象?如何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讓學生發(fā)現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并得出結論?實踐中可以通過觀察、討論、操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去感知、理解、發(fā)現和認識。從學生認知的角度讓學生通過操作悟出互相垂直,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讓學生感悟相交與垂直。直接采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通過多項活動參與實踐,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理解相交與垂直的基本概念,掌握互相垂直、垂足、垂線等內容,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垂線段最短的知識要點,掌握作垂線的基本技能。
(2)通過實踐活動,領悟相交與垂直的內涵,建立相交與垂直的抽象概念。讓學生感知、實踐作垂線的方法。
(3)在實踐的過程中感知數學的趣味性,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數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在生活中發(fā)現數學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和掌握垂直、垂線、距離等概念。
教學難點:學會畫垂線。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水彩筆,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紙片,雙面膠。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探究問題的情景
同學們,小明要從家到公路邊去坐車,你能給他找一條最近的路嗎?
●小明的家
讓學生自己作圖,同時提出問題,要求學生說出所作線段為什么最短的理由,為探究問題創(chuàng)設情景。
二、探究新知
(一)活動中學習
活動1、請同學們用最簡單的線條把我們學校西邊的十字路口表示出來。
活動2、用兩根小棒擺成不平行的圖形。
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擺出各種各樣的圖形。
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擺出的圖形,說說構成的是什么樣的圖形。從學生發(fā)現的問題中揭示課題:相交與垂直。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建立相交和互相垂直的概念。
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不平行就要相交,相交的點叫做交點;當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就互相垂直。相交的點叫做交點。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
活動3、用一張紙折出兩條互相垂直的線。
學生通過折紙的過程,領悟什么樣的兩條線是互相垂直的線,并且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檢查是否構成直角。
活動4、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檢查教室里哪些地方存在互相垂直的兩條線。
學生通過在自己的身邊找到互相垂直的線,感受數學的趣味性,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活動5、讓學生在自己所帶的長方體或正方體中找互相垂直的線,并且找出有多少組。
這是比較難的一個活動,但學生會有非常高的積極性,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有很多的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