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單元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教學三角形的相關知識,這是在學生直觀認識過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以后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基礎。內容分四段安排:第一段通過例1、例2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認識三角形的特征;第二段通過例3教學三角形的分類,認識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第三段通過例4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第四段通過例5、例6認識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
二、教材編寫特點和教學建議
1.聯系現實情景和實際操作認識三角形及其基本特征
◆聯系現實世界具體感知——形成表象——抽象出圖形
空間與圖形的概念教學,一般要讓學生經歷感知——表象——形成概念的過程,教材注意按學生的認識規律安排教學過程。在p22例題認識三角形時,先觀察現實情景中的三角形,并聯系生活里的三角形進行交流,感知三角形;接著讓學生想辦法做一個三角形,在小組里交流,進一步強化表象;在此基礎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圖形讓學生認識,并觀察三角形圖形的特征。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充分感知,促進形成表象,在圖形出示以后要通過觀察,明確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
◆通過實際操作體驗三角形邊的長短之間的關系
按照課程標準具體目標,要使學生了解三角形中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教材通過學生的具體體驗來使學生知道這一點。在p23例題中,要求學生從指定長度的小棒中任意選三根圍三角形,充分交流圍成和圍不成的情況,感受當兩根小棒長度和大于第三根時才能圍成三角形,體會不能圍三角形時三根小棒長度關系的原因,討論有什么發現,得出三角形兩邊長度的和大于第三邊。
◆聯系實例并測量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三角形里的重要概念,為了讓學生自己感受底和高,p24例題用人字梁為素材,利用學生在生活中對人字梁“高度”的認識進行測量,感受三角形人字梁的高,以此為基礎引入三角形高的概念,這就有利于學生認同由一個頂點到對邊的垂直線段的長度是三角形的高,并說明這條對邊就是三角形的底。“試一試”安排三個高、底的位置有變化的三角形,要求學生測量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長度,使學生在操作中進一步體會高的概念,認識只要是從一個頂點到對邊的垂直線段就是三角形的高,感受底和高的相應關系,進一步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意義。
◆讓學生閱讀資料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
三角形的穩定性是其重要特性,教材p25安排了“你知道嗎”,讓學生通過閱讀并做實驗體會這一特性。
2.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認識并掌握三角形的分類
◆讓學生自己觀察三角形內角的不同特點
三角形的分類教學,必須使學生在充分的感知中體會三個內角大小有幾種情況,理解三角形分類的方法及分類的合理性。教材p26例題首先出示幾個三角形,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每個三角形三個內角的特點,列成表格。
◆引導學生分類并體驗各類三角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