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第八冊第十一單元備課
第十一單元:快與慢
單元說明:
本單元中有四篇記敘文,主要讓學生感知“快”與“慢”的關系,讓其了解“快”是相對于“慢”而言,“慢”是相對于“快”而言,主觀感覺起很大的作用。解決“快”與“慢”的矛盾,應從主觀上努力:一是要樹立時間意識,有明確的目標(見《和時間賽跑》),應從主觀上努力;二是想方設法提高效率(見《效率專家爸爸》,《欲速則不達》從反面說明,方法不當適得其反);三是堅持不懈(見《挑山工》)。讓學生了解珍惜時間,合理支配時間,就是珍惜生命,提高生命的價值。
挑山工
教學目標 :
1、從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極頂這件事中,使學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著目標,腳踏實地,一個勁兒往前走,并學習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把段意連起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意味深長、騰云駕霧、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誤、樸素造句。
4、能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著目標,步步踩實,一個勁兒往前走。學習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2、用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的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習生字新詞。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泰山是一座中外聞名的山岳,有許多人前來游覽。在游覽的同時我們會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奮力前行,他們就是挑山工。這些挑山工在登山時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卻比游人先達極頂,這是真的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請大家看書。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帶問題自由讀課文。
問題:①挑山工是怎樣登山的?游人是怎樣登山的?結果怎樣?(用筆劃下有關語句。)②把挑山工講的話劃下來。
2、指名回答。
三、自學生字、新詞。
1、辨析多音字。
2、易錯的字。
四、練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自由讀。
2、每人讀一句。
3、指名分段讀。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把段意連起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引入。
1、檢查學生認讀生字、新詞情況。
2、提問:這篇文章寫挑山工怎樣登山的?由此引發了一個什么不解之謎?
二、細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據什么分段?
2、討論分段。
本文開頭寫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產生疑問;有一次寫出了作者的疑問,并用事實說明了疑問點;作者最后從這件事上受到啟發。這就是作者的寫作思路,即:
產生疑問→解決疑問→受到啟發
3、根據作者思路劃段,總結段意。
(1)學生劃段,討論段意。
(2)小結。
第一段(1、2自然段):講我登泰山時看見挑山工登山與游人不一樣,走的路程大約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3~6自然段):講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體經歷,證實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從挑山工的話中受到啟發。
第三段(7自然段):講我畫了一幅挑山工的畫,用挑山工永遠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話激勵自己。
4、提問:我們是怎樣分段的?
先讀文,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再根據作者思路為課文分段。
三、歸納全文主要內容。
根據各段段意,把段意連起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課文記敘了我登泰山時,看到挑山工登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情況,并從中受到啟發。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
1、從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極頂這件事中,使學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著目標,腳踏實地,一個勁兒往前走,并學習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能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引入。
提問:《挑山工》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二、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思考。
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好處?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
2、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先寫挑山工的樣子:肩搭扁擔,挑著沉甸甸的物品;接著寫他們的動作,一只胳膊搭在扁擔上,另一只胳膊有節奏地一甩一甩,再寫他們登山的路線--折尺形。
好處:不損壞東西,還可以省力氣。
追問:有什么缺點嗎?
這樣登山走的路程大約比游人多一倍。
3、讀第2自然段,說一說我的疑問是什么?
挑山工走的路程遠,速度慢,反而領先于游人。
4、讀文體會二者的不同之處。
三、學習第二段。
1、默讀思考:從這一段中找出我與挑山工登山的過程中,都是怎樣登的?挑山工在哪兒超過了我?
(學生邊讀邊勾劃書中有關的句子。)
2、指名讀,其余同學再認真思考一次。
3、匯報。
我在山下遇到一位挑山工(一齊走)并很快超過了他。可是在回馬嶺和五松亭挑山工都走到了我前頭。最后,在極頂挑山工又走到了我的前頭。
(教師邊聽邊板書要點。)
4、追問:挑山工為什么能走到我的前頭?從哪兒知道的?
①讀挑山工的話,考慮一下他講了幾個意思?
②分析。
(聯系實際說說這些話的含義。)
挑山工 游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著目標 不想目標
步步扎實 總停下來
一個勁兒往前走 東看西看,玩玩鬧鬧
作者用親身經歷解答了疑問。
四、學習第三段。
1、齊讀,思考:
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它。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2、匯報。
這幅畫體現了挑山工一心向著目標,不停地前進的精神。作者需要的是用挑山工永遠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話激勵自己。
教學小結:
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要懂得干什么事只要一心向著目標,步步扎實,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達到目的
板書設計 :
挑山工
挑山工 游 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著目標 不想目標
步步扎實 總停下來
一個勁兒往前走 東看西看,玩玩鬧鬧
課后小結:
和時間賽跑
教學目標 :
1、學生初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提出不理解的問題等情況,指導學生再讀課文,討論交流,結合自己生活實例,深入理解課文所蘊含的“珍惜時光”這一深刻哲理。
2、通過課內外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理解課文中心“和時間賽跑一定會成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在學生課前預習課文有所收獲基礎上,通過檢查預習的方式了解在學生初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提出不理解的問題等情況,指導學生再讀課文,討論交流,結合自己生活實例,深入理解課文所蘊含的“珍惜時光”這一深刻哲理。
教學準備:
教師:幻燈、電腦、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搜集有關珍惜時間的名言
教學過程 :
一、全文初探
(一)導入 新課
教師:今天老師給大家猜個謎語,看誰先猜到:“看不見,摸不著,跑得快,不長腳,只見它過去,不見它回頭”。
學生可能猜到謎底“時間”。
然后教師問:“同學們對時間這個概念,是怎么認識的。”引出對時間不斷流逝永不復返的認識。
讓學生交流預習時搜集的材料,加深對時間的認識。
教師小結:中國臺灣作家林清玄不僅感受到了時間不斷流逝,時間的珍貴,更讓我們敬佩的是他在生活中還能和時間賽跑(板書),今天我們學習第三課《和時間賽跑》。
(二)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想想課文講了哪些事?讀后你明白了什么?第一問:學生在課前反復讀課文基礎上會回答:(1)外祖母去逝,爸爸和“我”談話;(2)觀察太陽變化;(3)觀察小鳥飛行路線;(4)和太陽賽跑;(5)和作業 賽跑五件事。如果學生說不全,引導其他學生補充。[這一環節設計,培養了學生抓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
第二問:質疑問難:四人小組活動,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提出共性問題。在學生回答后出示預先寫好的問題:
(1)“所有時間里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什么意思?
(2)“我”把什么當作一個謎?
(3)“我”怕什么?
(4)“說不出的滋味”是什么滋味?
(5)“雖然明天還會有新太陽,但永遠不會有今天的太陽了”什么意思?
二、重點探究,解決問題
(一)學習課文(1-4自然段)解決前四個問題學習方法可采用指名朗讀,自由讀這部分內容。聯系外祖母去世爸爸說的話談感受來回答前四個問題,教師這樣引入:“從剛才大家疑問中可以看出大家對第4自然段提出問題最集中,那么我們就先來解決這些問題。”然后,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小組內交流達成共識:這個謎是“我”對爸爸說的為什么所有時間里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感到不理解,感到可怕。這里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生活認識來談。進一步理解“所有時間里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這句話的意思。
(二)學習課文(6-8自然段)
學習步驟:
教師過渡:“是啊,就因為‘我’對事物永遠不會回來這個問題產生了疑問,對時間有了朦朧的可怕認識,促使‘我’在生活中去有意觀察。通過觀察又有了新的認識。”
學生活動:
(1)自由朗讀6、7自然段。
(2)觀察課件,幫助理解。
(3)結合自己生活中觀察及親身體驗來談。
(4)再讀課文,深化認識。
為了幫助理解,可采用以下方式:
結合學生生活體驗談:教師可讓學生回憶自己過去最有意義、最留戀的某個時間或某件事情。問想不想再重新過一次,是不是特別渴望再經歷一次。如:某某領獎儀式,幼兒園三年美好時光。這種愿望能否實現?為什么?從而體會時間流逝的無情。
結合學生生活觀察談:充分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時間里事物消失的例子談出來。如花的生長過程:由發芽、長葉、開花到枯萎,明年雖然還會這樣生長,卻不是這棵花而是另一棵花了。
教師小結:時光一旦過去了,將再不會回來,當“我”留心觀察后對爸爸說的話有了進一步認識,并且心里感到了著急和悲傷。于是突發奇想,要與時間賽跑,下面請同學讀第"自然段,想作者如何“和時間賽跑”的,跑勝后的心情怎樣?畫出表達作者感受的句子。教師幻燈出示:“每一次比賽勝過時間,你就快樂得不知道怎么形容。”討論理解這句話,教師可引導,當“我”跑勝了太陽,提前回到家,贏得的時間可干些什么?從而理解快樂的無法形容。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再談贏得時間后的感受。這里應重視有感情朗讀的訓練,使學生從有感情朗讀中感受與時間賽跑的快樂。
三、布置作業
課下也試著“與時間賽跑”,下節課談一談自己的收獲及感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通過課內外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理解課文中心“和時間賽跑一定會成功。”
教學過程 :
一、交流和時間賽跑的收獲
教師導入 :“上節課老師布置給大家一個作業 ,試著和時間去賽跑,感受跑贏時間那份收獲的快樂。下面我們來交流一下。”
學生交流:先在小組內交流再指名全班性交流。
(因為學生親自去做了,有了體驗和收獲,興趣會很強烈)
學生可能回答:放學抓緊時間回家,抓緊寫作業 ,比原來節約了時間,充分利用這個時間去看課外書、玩游戲、上網等。這一環節充分讓學生談,使學生此時的感受與作者的感受產生共鳴,在此基礎上讀第9、10自然段,感受作者20年里受益無窮的喜悅。最后全班齊讀第10自然段,把自己感受融匯到讀書中去。
二、介紹林清玄背景
這部分內容先由學生介紹,若學生不了解可由教師介紹,目的是讓學生充分了解林清玄這位作家,對他產生敬佩之情,知道林清玄的巨大成功是他一直與時間賽跑的結果,激勵學生如果能像他那樣堅持和時間賽跑也能取得成功。同時,激勵學生閱讀林清玄的書,去吸取作家其他文章的精華。
三、拓展練習
1.出示兩道數學課題:
a.每天24小時,每年365天,80年共有多少小時?每年365天,80年共有多少天?
學生計算得出:700800小時,29200天。
2.寫有關珍惜時間的片斷或自己學習本文的感受。學生此時會把自己發自肺腑的語言真真切切地寫出來,如原來自己是怎樣對待時間的,今后又將怎樣珍惜時光,和時間賽跑等等。
四、布置作業
(1)設計“惜時”專欄
讓學生把自己搜集的珍惜時光的名人名言,諺語、詩歌、散文制做成手抄報貼在宣傳欄。
(2)把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歡的名人名言、諺語貼在桌子角上或床頭上,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激勵自己一直和時間賽跑。
課后小結:
欲速則不達
教學目標 :
1、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譯文理解古文大意。
2、通過自悟、討論、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蘊含的深刻含義:欲速則不達。
教學重點:
通過自悟、討論、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蘊含的深刻含義:欲速則不達。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通過自悟、討論、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蘊含的深刻含義:欲速則不達。
教學過程 :
一、從題目入手,導入 新課.
1、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師《欲速則不達》,看了這個題目,你猜一猜,題目是什么意思。
(過于性急,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2、對于這個題目,你有什么問題要提?
(學生提問題)
二、帶著問題讀課文
根據你提出的問題,預習課文,從課文重看看能否找出問題的答案。
學生讀課文。
三、檢查預習情況。
1、找學生讀課文。
2、指名認讀生字詞語。
3、讀了課文,你都讀懂了什么?
四、小組合作學習
(一)分小組討論一下問題:
1、齊景公為什么要火速往回趕?
2、齊景公是怎樣往回趕的?
3、齊景公會很快趕回都城嗎?為什么?
4、如果你是齊景公身邊的一個侍從,當看到齊景公嫌馬跑的不努力,自己下車步行時,你打算怎樣說服他回到馬車上去?
(二)合作學習,小組討論,交流。
(三)全班交流。
五、作業
搜集生活中有哪些事是欲速則不達。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譯文理解古文大意。
教學過程 :
一、與《挑山工》進行比較閱讀,討論,深化認識。
(一)再讀《挑山工》,討論:
1、挑山工為什么不像游人一樣走直線?
2、難道他們不知道走折尺形路線比游人走直線路程要長一倍嗎?
(二)全班交流。
二、聯系實際,深化理解
1、練習生活實際,談一談自己對欲速則不達的理解。
2、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欲速則不達。
三、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理解
1、熟讀譯文。
2、熟讀古文。
3、古文譯文對照讀,整體感知,理解文意。
4、播放《欲速則不達》之二的flash,教育學生欲速則不達的另一種意思。
四、作業
課后搜集一些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若有讀不懂得課請教老師、家長或借助一些工具書進行理解,讓學生感受中國古代文學的魅力
課后小結:
語文天地(十一)
教學目標 :
我的摘錄筆記、讀一讀、開卷有益、初顯身手、以及金鑰匙。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完成前三項。
教學過程 :
一、我的摘錄筆記
1、生自己讀此項中的詞語句子。
2、齊讀。
3、告訴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摘抄好詞好句,是一種積累語言的好方法。引導學生首先應從學習的課文中入手進行積累,并在交流中互相借鑒摘抄的方法。
二、讀一讀
1、生自讀,理解三句話的意思。
2、教師講解這三句話的意思。
3、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三、開卷有益:
1、學生自己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學生交流:這篇文章用一個小孩的口吻向我們介紹了他講求效率的專家爸爸,處處體現了爸爸做事講究效率。在爸爸的影響下,我學會了做任何事都講效率,因此,我每天有時間下樓玩,拉小提琴,學習成績卻很好。
3、效率專家爸爸給自己的啟示是什么?
(提高效率的關鍵是做事有計劃,想方設法提高效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完成初顯身手和金鑰匙。
教學過程 :
一、完成金鑰匙
這一項通過東東和丁丁的對話形式,告訴了我們聽取別人意見時要冷靜和虛心。既然對方能提出不同的意見,一定有自己的理由,對方的理由對,我就贊成;不對,我也不盲從。
二、完成初顯身手
1、再讀《效率專家爸爸》,深入探究一下“爸爸和我”是怎樣提高做事效率的。
2、交流:創造提高效率的方法,爭做效率專家。
鼓勵學生大膽與同學交流自己的體會。結合剛讀過的《效率專家爸爸》。
3、組織學生進行相互評價:評一評你心目中的“效率專家”是誰?為什么?
讓學生在交流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他們進一步創造提高效率的方法的興趣,不斷提高學習和辦事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