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的天堂》教學實錄
生:讀了這段話,我仿佛來到一棵十分美麗、茂盛的大熔樹下面,聽鳥兒歡唱,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生:鳥兒可愛,大格樹美麗,宛如一幅漂亮的風景畫。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去看看,讓這幅美景永遠留在我的心里。
生:但愿我也有這個眼福。
生:我不是很喜歡寫景的文章。一開始沒在意這棵大格樹,現在我覺得這大格樹就是我們鳥兒真正的家園,我們不能沒有大格樹!
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申。”而剛才,你們已經識得廬山真面目了,真不錯!互相欣賞本身就是一種和諧的美!
四、拓展體驗
師:如果你是文中那只小畫眉,你想唱些什么呢?可以用寫小詩、寫歌詞、畫畫等各種方式來表達。(學生自主合作,大約 10分后,學生上臺展示)
師:同學們的想像非常豐富,創造力真強。我想用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一句名言來結束這堂課“人,詩意地棲居大地上1”
〖評析〗
杭州市教委教研室 沈大安
我聽《鳥的天堂》可能不下數十次,這一回在浙江省第二屆“百課萬人”創新教學觀摩活動上聽李海達老師的課,猶如一陣清風撲面而來,特別興奮。教師對一篇使用了多年的教材的獨特解讀和獨到處理,學生在課堂上感悟到的人文精神、迸發出來的創造潛能,都讓我心悅誠服。雖然沒有使用課標教材,卻強烈地體現了《課程標準》倡導的新理念。
李海達老師的這節課,對《鳥的天堂》的人文內涵作了深入的開掘。原教材在知識和能力的定位是“靜態和動態”,可以說純粹是寫作技巧的傳授。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一般也是把大格樹的枝繁葉茂和小鳥的活潑歡樂分開來加以體會的。李老師別開生面地對教材作了處理,將寫樹和鳥的幾個重點段落的閱讀,從“分”到“合”,讓學生充分感受“樹”和“鳥”互相依存的融洽關系,感悟大自然中無處不在的整體和諧性,使學生實現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華。而這種感悟和體會不是靠教師的說教,全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聽說讀寫活動獲得的,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這種“分”和“合”,暗含著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隨機進行人格塑造的匠心。我們可以看到,這節課始終充滿著教師對學生的激勵,肯定學生的每一次成功、每一點進步,使得每一個學生,特別是相對后進的學生樹立起自信心。這節課的展開部分有兩個重要的板塊:一“自主感悟”,讓學生分別以“樹”和“鳥”的身份贊美自己,從中培養自尊、自愛和自信;另一個是“換位整合”,讓學生同時學會欣賞別人。這兩個板塊的實施,把學生引人物我同一的境界。我即是樹,你即是鳥,樹和鳥互相欣賞,形成整體;我和你也互相欣賞,互助互勵。當學生真正做到了認識自我,欣賞別人,他們未來的生活一定會更加幸福。這樣處理既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為學生人生的光彩涂了一層亮麗的底色。
語文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我們不能滿足于“教教材”,而應當是“用教材”。我們要“讓思想沖破牢籠”,與時俱迸地處理教材。優秀的語文教師有一雙慧眼,能用獨特的視角去審視教材,根據時代的需要和學生的現實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
聽李老師教《鳥的天堂》,又一次讓我感到“藝無止境”。語文教學永遠是一塊無限廣闊的創造的天地。讓我們認準方向,大膽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