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交際《幸福是什么》教學案例
教材分析:《幸福是什么》是一篇童話,通過三個小孩在智慧女兒的提示下用了十年時間弄明白幸福是什么的故事,使學生懂得“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的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這個道理。
教學設想:
給五一班學生上課是教研會上抽簽決定的,不是我教的學生,但以前曾給他們上過一堂課,學生對我比較熟悉,師生有效溝通應該不是問題,但學生年齡較小(11歲左右),生活閱歷不深,“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的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這個道理對他們說顯得過大,顯得比較空洞,如果引導不當,就不能引起學生共鳴,催生不出表達欲望,最多只是“空對空”的泛泛而談,進而影響口語交際訓練的效果。鑒于此,我根據語文教學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則,針對五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實際出發,將“幸福”的定義轉化為“幸福就是高興,當我們高興時就是幸福的”,使“幸福”的概念直觀化、具體化、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利于得到學生的理解和認同,促進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和生活認知的提升。
教學目標:
1:憑借教材使學生懂得感恩別人,感恩社會,明白自己時刻都處于幸福之中。
2:通過自學、討論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生活認知水平。
教學流程:
一:課前談話
師: 同學們,大家認識我嗎?
生:(齊聲)認識。
生1:去年你還給我們上過一堂課。
師:你的記性可真好!我曾經給大家上過一堂課,后來因為工作需要沒有繼續教大家語文課,現在又給大家上課是因為上一周我到外地學習,學到一些教學方法,就想為老師們上一堂匯報課,咱們學校每一個班的同學都很優秀,給哪一個班上呢?我想到了用撲克牌來抽簽的方法,我準備了3、4、5、6四張撲克牌,當著全體老師的面抽兩次,第一次抽到的撲克牌的數字代表年級,結果我抽到了5,這就表示我要給五年級上課,抽第二次時撲克牌上的數字代表班,3代表一班,4代表二班,5代表三班,大家猜我抽到了幾?
生:(齊聲)3
師:就這樣,我就來給同學們上課,大家說,我們是不是很有緣分啊!(此環節既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又潛移默化地訓練了學生的傾聽能力。)
二:直接導入 板書課題
生默讀童話,讀準字音,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問同學或老師。
(了解課文,為學生、師生間的交流提供材料; 不認識的字問同學或老師是口語交際的實際運用。)
三:圍繞問題 進行交流
師:找到十年后三個青年說的話,說一說他們弄明白幸福是什么了嗎?是怎么弄明白的?
生1:他們弄明白了。
生2:第一個青年當了醫生,給病人治病,病人恢復了健康,第一個青年感到很幸福。
生3:第二個青年在火車上、輪船上工作過,當過消防隊員,當過花匠,還做過許多別的事。他勤勤懇懇地工作,對別人都是有用的。他的勞動沒有白費,所以感到幸福。
生4:第三個青年耕地養活了很多人,他的勞動沒有白費,他也感到幸福。
師:三個小孩見到小姑娘之前是否產生幸福的感覺?通過哪個詞能看出來。
生:三個小孩見到小姑娘之前產生過幸福的感覺?通過“高興”這個詞能看出來。
師:原來“高興”就是“幸福”, 同學們你什么時候感覺得高興?
生:我過生日得到禮物感到高興。
師:受到關心是一種幸福。
生:我遇到困難,同學們幫助我,我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