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反思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實錄片段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做出相應的變動。”這種巧妙的“變動”,正是面對“學情”臨場開發教學資源的最佳策略。就在本學期,我教完《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時,我想布置課堂作業。可學生的眼睛分明地告訴我,課文內容激起了他們對地球奧秘的好奇,竊竊私語起來,哪有心思聽我布置作業呀?我連忙改變初衷,趁勢問學生:“同學們,你們還想知道些什么呀?”
“老師:大陸版塊會漂移呢的話,那我們中國有一天會漂到其他地方嗎?”
“老師:如果有一天我們大陸和中國臺灣漂移在一起那不就統一了嗎?”
“地殼能產生那么大的力量呀!那人類可以利用這些力量嗎”
“老師:地球版塊會重新合攏嗎?”
……
孩子們的想象力真是驚人呀!有些問題我想都沒想過,說實在話有些還真是我也想知道的,怎么辦?師不必賢如弟唄!師生一起來做作業!
幾天后我們開了個“地球研討會”,你可想而知,學生們個個像“地球專家”,對比之下,我這個做老師的還真的賢不過弟。教室里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你看這個臨時改變的作業多么的精彩!
下課后,我久久沉浸在學生們帶給我的激情中的同時,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它越來越開放,而開放的程度愈高,它受到來自外部和內部的各種干擾就越多,“意外情況”發生的概率也就愈高。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運用教育機智去因勢誘導,化被動為主動。烏申斯基說:“不論教育工作者怎樣研究教育學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重視學情,關注學情,就是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具體體現,這也應該成為每一個為人師者的一種教學習慣。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反思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一篇閱讀課文。本文教學的重點是了解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的過程,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著精神,并和同學交流自己讀后的感受。要在短短的一節課40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達到很高的教學效率,的確很難,尤其是對于我這初登講臺的青年教師。
像這樣的閱讀課,我一直很頭疼,時間短,內容豐富,經驗不足的我往往會占用兩個課時,既浪費了時間,效率又不高。為了教好這一課,我在課前做了大量準備工作。今天就要上這一課了,我心里仍然感覺沒有底。上課鈴就要響了,就在去往教室的路上,我的腦海中突然有了一種新的思路,年輕人,為何不敢試試?于是,就在我走進教室的一剎那,推翻了精心準備的教案。
課前我讓學生讀了不下5遍的課文,要求學生自學生字,這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不是難事,在上課前,課文生字孩子們基本掌握了,課文也基本讀通順了,對于文章的大意有了初步的了解。
有了這樣的基礎,上課時我先讓孩子們默讀課文,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理清思路,概括文章要點。接著,我讓學生再一次回到課文中,“默讀思考:讀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我們一起交流交流。”孩子們在仔細地讀,認真地思考。教室里安安靜靜,不好,問題有點難度,孩子們一時沒反應過來,心里明白,想表達卻又表達不出來。子曰:“不憤不悱,不啟不發。”是時候了,我換了個問題引導:讀完后,你有什么話要對文章的主人公魏格納說?教室里仍然很靜,過了一會兒,一名同學舉起了手,我鼓勵道:“我想還有好多同學想說,只是怕說得不好,難為情。”這一下切中了要害,下面有人開始竊竊私語,我繼續:“不要怕,沒說,你怎知道自己說不好,大膽地談一談你個人的看法,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不定你的見解還很獨特,試一試?”就這樣,兩位,三位……又有七八個孩子舉起了小手,是時候了,我叫了一名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