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雞》說課
二、檢查自學
1、我會讀:田壩(bà)不哼(hēng)凄慘(qī)
2、我會寫:警jiè(戒)yù(預)備尖ruì(銳)
3、我理解:顫顫巍巍如怨如訴警戒
4、我收集:有關老舍先生生平的資料。
5、我知道:作者對母雞的感情發生了什么變化?
這一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好習慣,通過自學成果展示,落實雙基訓練,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同時讓學生體驗自學成功的快樂。接著,我讓學生圍繞作者感情發展變化的兩個句子(我一向討厭母雞。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進行質疑。《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愛因斯坦也曾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以疑促思,在自主質疑的過程中,及時肯定有探究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帶著疑走進課文,因為“學貴有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不疑則不進。”
三、自主探究
1、作者為什么討厭母雞?
2、是什么改變了作者對母雞的討厭心思呢?(出示全文的中心句:它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因為有了一群雞雛。它偉大,因為它是雞母親。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3、那么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辛苦”體現在哪里呢?
(小組合作探究:朗讀——勾畫——批注——交流)
4、結合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談談你對“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理解。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實質就是強調自主合作探究,把自學放在核心地位,以學為中心,為目的,為主線,教師圍繞學而教,課堂以學來組織。讓學生在多元對話中進行思維碰撞,獲得超越自我、超越文本的情感體驗。
四、展示交流
在交流的過程中,我首先注重了學生的讀,因為《新課標》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的本質不是把一種觀點強加給另一方,而是一種共享,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形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理解。“以讀為本”,讓學生通過讀來學習課文,讓學生把交流的問題與讀書密切結合,讓學生在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如:交流學習第四段時,我創設朗讀情境讓學生反復讀文,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讀中生情、讀中入境、讀中悟情。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了母雞的勇敢、負責。再如讓學生三讀中心句,語調越來越激昂,贊美和敬佩的語氣越來越深,讓學生在讀中領悟作者的感情變化,領悟母愛的偉大、無私。
在交流匯報之中,我還注重了閱讀方法的指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的指導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如:學生匯報討厭母雞叫聲時,我追問:你是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的?當你聽到這種叫聲時你什么心情?當時你怎么說?怎么做?從而讓學生掌握抓住關鍵詞句和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再如指導學生背誦課文第四段時,我啟發學生利用抓住一連串的動詞、想象畫面或做動作等方法來背誦這一段。
五、梳理反饋
正是因為母雞成為母親后對小雞的母愛改變了它的性格,由以前的無病呻吟、拼命炫耀,變得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從而也改變了它在作者心中的印象和地位!作者對母雞的心思由討厭變得不敢再討厭了!愛能改變一切,愛能超越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