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1、認知目標:學會本課生字、新詞,了解長城的概貌、構造、歷史等。
2、技能目標:
(1)指導學生圖文對照,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和良好的觀察習慣。
(2)讀懂課文,理解每段話的意思及段與段之間的聯系。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情感目標:通過讀文討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目標力求體現知識、技能、情感的多元統一,挖掘《長城》這一篇課文中的科學和人文內涵。)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觀察插圖,了解圖意。
1、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據28年前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報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識出地球上兩項特大工程,一項是中國的長城,一項是荷蘭的圍海大堤。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征--長城。(板書課題)
(運用名人名言導入課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觀察彩圖,了解圖意。(用多媒體展示課本兩幅彩圖或直接用掛圖展示)
(1)介紹觀察點。運用教室的布置讓學生理解什么叫觀察點。
第一幅圖的觀察點在哪里呢?(在長城外或太空等)
第二幅圖又是在哪里觀察的呢?(在長城上)
(2)看第一幅圖時應重點觀察什么?(抓住觀察重點:長城)你覺得長城看上去有什么特點?(長、大、彎)再看第二幅圖:你能看出長城有什么特點?(高大、堅固)。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剛才兩幅圖分別與文中哪些段落相對應?(第一幅圖與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圖與第二自然段相對應)
2、分組討論:課文第三、四自然段為什么沒有和它相對應的圖片?(不是作者所見之景,無法畫出。)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第三、四自然段分別寫了什么?(作者的聯想和長城的地位。)
3、試給課文四個自然段分別加一個小標題。
三、圖文對照,讀懂課文。
1、第三次看遠景圖。
(1)遠看長城是什么樣子?(像一條長龍)用什么方法來描寫長城?(比喻)
把長城比喻成長龍,突出了長城什么特點?(長、大、彎)
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個比喻把靜態的長城寫活了。)注:學生可能無法說出來,老師應當適當地引導。
(2)作者為什么列舉出"一萬三千里"這個數據?(表達更準確,讓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圖。
(1)此景是作者在什么地方(觀察點)看到的?(作者走在長城上)
(2)作者分別給我們介紹了構成城墻的哪些部分?(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結合課文來說)你知道它們的作用嗎?(根據文意和學生搜集的資料異型想象,說說古人怎樣利用城臺、垛子、瞭望口、射口傳遞信息、進行防守和打擊敵人?)
3、披情入文,學習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長城,面對這高大堅固的城墻綿延起伏,觸摸著巨大的條石,腳踩著平整的方磚,領略那巧妙的設計時,你會想起什么?(讓學生暢所欲言后歸結到:修長城的古代勞動人民。)
(2)默讀第三自然段,想想為什么說"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凝結"(提示:"凝結"是句中的重點詞語。長城是由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結成的。是因為:①條石多,多到"數不清";②條石重,每塊"有兩三千斤重";③沒有先進的運輸工具,"就靠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④山勢"陡峭"。"才"在這里表示長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飽含著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