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馬俑》教學實錄及反思
(響起掌聲)
師:你們的掌聲代表什么?
生:是我們對您讀書水平的折服。
師:是嗎?現在老師心頭的一塊石頭總算落了地。
師:想知道老師為什么讀得這么好嗎?因為老師是帶著表情,把讀書當作一種樂趣,并陶醉其中,明白嗎?
出示:表情陶醉讀
師:心動吧?趕快行動吧!
師:還有哪位同學來介紹。
……
師: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不一一介紹。
師:看來,同學們都深深地喜愛上了兵馬俑,難怪自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正式開館對外展出以來,會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了無數中外賓客紛至沓來,一睹威武壯觀的秦俑風采。并在參觀后紛紛題詞留言,課件逐一出示,學生誦讀。
出示:
國民黨主席連戰:游秦冢而憫萬民,跨海峽為創雙贏。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世界的奇跡,民族的驕傲。
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秦俑坑真是世界奇跡,百聞不如一見,真是名不虛傳。
法國前總理希拉克:世界上有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
師:今天我們一起用語文課獨有的形式到秦始皇兵馬俑走了一遭,你肯定也有許多話要說,請你也試著題詞留言。
(交流)
師:當然,我們知道這些歷史文物都是古代勞動人民留給我們的藝術瑰寶,還有待我們這些炎黃子孫把這些文化遺產繼承下去,得以發揚光大。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蕭克說得好。
出示:
──-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簫克
師:這里的“先人”就指古代勞動人民,“來者”就指炎黃子孫,包括在座的每一位。
師:讓我們永遠銘記住蕭克先生的話,永遠銘記住自己身上肩負的歷史史命。
(齊讀蕭克先生的話)
【我的教后反思】
教學《秦兵馬俑》一課之后,若后所思,更是若有所悟。雖為年級組內的一人一課,可課前的我仍有所顧慮。為何?畢竟是小范圍的公開課么,不比往日。故而課前小心翼翼地去搜尋、去瀏覽、去借鑒了好多相關的備課資料。說實在的,這樣一番辛苦值得。因為它十分有效地為課堂教學提供了堅實的、豐富的素材,更是讓我做到了心中有數。這是教后的第一感慨。今后,這樣的做法我將一如既往地去堅持。
思之二:組織教學時,我首先考慮到我平時課堂教學的所謂風格:投入而四溢。再有,就是充分地去考慮了我班的孩子,他們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學習思考領悟之中?相中了一份教案后,就開始全力思索課堂教學的設計問題了。時而想一想,時而寫兩句實施的流程。就這樣,走進了課堂。
思之三:課堂上的某些教學環節,現在想來還顯稚嫩:
1、開頭導入明顯羅嗦,幾個問題一個答,且表述得有點語無倫次。
2、中間過渡不夠自然。在導讀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這一特點時,生硬得很。接著到“類型眾多、個性鮮明”依然如故──失敗。
3、教學“規模宏大”一節時,重點未曾完全凸顯出來,尤其是那些數字的指導朗讀──幾乎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