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設計
① 抓住:
步履匆匆、沉著,體會不顧安危,一心救人。
② 抓住:
奔波、連夜,體會不顧勞累,急人所急。手術艱難,更顯真情。
⑵ 單介紹李博士。
⑶ 讓我們把對李博士的感激和尊敬融入在深情的朗讀中吧!
(讀課文第5,6自然段。)
⑷ 是啊,李博士用他高尚的醫德,用他的愛心為小錢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3、激感點3:兩岸的醫護人員和眾多的好心人
過渡句:師:我們已經兩次走進小錢的心里,感受到了他心中感激,我們現在還能不能在一次走進他的心里,小錢還會感激誰?
⑴ 在小錢被確癥為白血病,急需骨髓做移植手術時。
⑵ 當李博士取到骨髓到為小錢做移植手術之間。
(醫護人員、朋友、親人、一些素不相識的人……)
師:同學們是小錢的父母和朋友給了在病床上的小錢以最大的安慰。當他急需骨髓時新聞媒體給予極大的關注,社會各界為了給小錢找到合適的骨髓而四處奔波,又是醫護人員不眠不休日夜奮戰才將小錢從死亡的邊緣拯救回來。正是因為有這么多的人付出和努力,奇跡才會發生;正是因為海峽兩岸這么多人的愛心才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四、配樂朗讀,激情結尾
過渡句:這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讓一朵即將凋零的生命之花重新綻放,讓兩岸同胞的血脈相融。讓我們一起在音樂聲中深情的朗讀最后一自然段,讓我們在愛心的擁抱下結束今天的課。起──
【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嘗試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新詞的含義,把學習新詞和理解課文主旨兩者結合了起來。在操作的過程中效果還算是可以的,學生能夠比較扎實地掌握了新詞同時又來學生體會到了小錢當時情況的危急。但是在設計時沒有非常嚴謹地對板塊進行梳理,所以在教學時顯得較為隨意。如果能夠在預設時能更為周全一點,讓板塊的思路再清晰一點,過程的重點在突出一點,可能教學效率會再高一點。
在整節課中我一直努力去調動學生的情緒,關注學生對于文本的體驗,與學生平等地進行交流。我想如果我對具體環節的預設再充分一點,這樣在課堂上學生的回答會更自如一些。
可能在最初的設計時我沒有把握好節點的選擇,為了追求課的完整性,導致整節課的容量過滿,使學生對于課文重點部分的理解淺嘗輒止。如果設計為第一課時只要求學生深入理解中國臺灣青年的行為,從中國臺灣青年的身上體會到海峽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骨肉親情的話,學生的學習會更為有效更為扎實。把以“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改為“青年靜靜的躺在病床上……”為主線的話,思路也許會更加清晰。
另外對于過渡語的設計還欠缺考量,我的語言不夠精練,應當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孩子。
以上是我對這節個一個簡單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