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兩岸的生命橋。課文描寫了同一時間的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床上,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她在靜靜地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中國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險中抽取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相距雖遠,他們的心卻是緊緊相連的。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些基本閱讀能力:能夠借助文本思考一些問題,并表達自己的觀點;能在自學的基礎上,學習和別人交流自己的看法;初步用讀來表達感受。所以,本節課以讀為主,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在讀中理解詞語,品味句子,感悟文章。同時試圖培養學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設計思路:
1、“以讀為本”。文章感人而生動,適合朗讀訓練。力求通過不同層次、多種形式的朗讀,穩步推進,螺旋上升,讀中感悟,讀中理解,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受到情感熏陶。
2、“自主學習”。構建樂學氛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從題目入手,引生探究目標。瀏覽全文,整體感知。抓住重點語句品味語言文字。以填空和朗讀再次回歸整體,使認知更完整、深刻。擴展練習,培養語文素養。
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學習,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余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2)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讀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引導學生掌握生字詞,理解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感情朗讀,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美好的情感,體會中國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舍的骨肉親情。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余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醞釀血脈親情
1、課前播放《愛的奉獻》。同學們,一首深情的《愛的奉獻》又將我們的思緒帶到了課文所講述的故事當中。十八歲,一個充滿夢想的年紀,一個如花的年紀。而他,一位杭州青年小錢,此時只能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他在焦急地期盼,期盼救命的骨髓能早一點從遠隔萬里的海峽彼岸中國臺灣送到杭州。(板書:中國臺灣 骨髓 杭州)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捐髓手術的日子翩然而至,中國臺灣卻發生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地震。
2、邊播放地震視頻邊描述。看完這段錄像,你有什么感受?
二、學習課文3—6自然段,感受、理解“愛”
1、在這樣可怕的地震之后,手術能如期進行嗎?讓我們把鏡頭轉向中國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請同學們細細品讀課文 3 — 6 段,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讓你感動,把最讓你感動的語句或詞語畫下來,反復讀一讀,你能體會到什么,用一兩個關鍵詞簡單地寫在旁邊。一會兒我們交流。
2、自由匯報,相機指導、朗讀
我們先來交流中國臺灣青年令你感動的詞句
a、出示句子1:“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