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理念:《語文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部分有這樣一段方字:“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教師在引發學生閱讀期待的過程中,不能靠簡單的事物刺激,而應由表及里,多角度,多層次地引領學生與教師對話,與文本對話,使學生不斷生成閱讀期待。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關心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2、通過學習,使學生體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對死后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高興和驕傲,對死后器官捐獻的行為產生敬佩之情,從而改變傳統的看法。
教學重難點:
1、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關心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2、學生能夠領悟有一定內涵的語句的含義,培養其有感情地朗讀能力。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
2、學生調查了解身邊的人對器官捐獻了解多少,和對捐獻器官的態度。
3、共同收集有關器官捐獻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課題質疑
1、師:眼睛是人體的一個器官,是心靈的窗戶,我們擁有它就擁有光明,擁有美好的人生。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篇課文,題目叫《永生的眼睛》(師板題)。
2、師,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嗎?
(生質疑)
(預設:“永生”是什么意思?誰的眼睛永生了?怎么樣才能“永生”?)
3、師小結:聽了同學們的發言,老師看到了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
(設計理念:利用閱讀期待,通過設置疑問,營造適宜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
二、初讀課文,感受“我”與“溫迪”的不同態度(一)感受“我”的態度
1、師:那么,老師想問問你們,你聽說過器官移植嗎?你對器官移植是什么態度?(指兩三名說)
2、師:琳達十四歲的時候,她的母親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奪去了生命,當父親要把母親的主動脈瓣膜和角膜捐出去的時候,她的反應會和大家一樣嗎?我們一起到課文中去找一找?
(師板書:琳達)
3、學生自讀,勾畫。
4、共同交流。
①師:從大家剛才自讀課語文找語句的時候,老師感覺你們非常認真,誰先來把自己找到的語句和大家交流交流。
②生:“我驚呆了……沖進自己的房間。”
師:琳達的反應強烈嗎?
生:我驚呆了。
師:“我”為什么驚呆了?
生:那些醫生居然想要肢解媽媽,并將她的所有給予他人。
師:你是從哪些體會到的。
生:理解“肢解”。
師:是啊,有些殘忍,所以“我”當時心情(生:難受,痛苦)
師:誰能把這個句子讀一讀?(生讀)你是帶著什么心情去讀的?誰再來讀一讀?
③師:還有哪些地方體現琳達的反應的?
生:“我十四歲,……完整的離去。”
師:“我”為什么不能理解?
生:“因為母親是我最摯愛的人,我無法別‘肢解’她。”
師:但是父親卻回答警官“可以”,此時此刻的“我”非常憤怒 ,沖著父親哭喊:(學生讀)
④反復引讀。
我抑制不住己的痛苦,沖著父親哭喊(學生讀)我無法忍受醫生肢解我摯愛的媽媽,因此我大聲地沖著父親喊:(學生讀)
(二)感受溫迪的態度
1、師:十四歲的琳達反應如此強烈,同樣是十四歲,溫迪反應又如何呢?請大家再到課文去找一找。
(師板書:反對 溫迪)
2、學生讀、找、勾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