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及教學理念《永生的眼睛》是北師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六單元“眼睛”單元的一篇文章,展示了“我”的一家人為了他人能夠更好的生活,盡自己最大所能來幫助別人延續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貴品德,并借此來教育宣揚了“一個人不但自己要熱愛生活,活得美好,而且更要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小學語文新課標中說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進行體會,特別是父親的兩段話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應引導學生反復研讀有關語句和段落,透過字面體會人物的情感,并從中受到感染熏陶,體會父親崇高的思想境界。
教法及手段
馬克思曾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這就告訴我們,人的一切行為發生都是為了滿足自身需要,沒有需要就沒有接受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談不上有創造力,因此,教師必須根據學生需要的不同,不斷調整課堂教學,設法適應和滿足學生合理的正確需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本課中我主要以“情”為主題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有一定內涵句子的理解和體驗,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教學時還應特別注意朗讀的指導,朗讀要貫穿教學的始終。課文所表達的深厚情意,應注意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體會人物的心情,讀出人物的感情。
學習目標預設
知識與能力:
1、通過學習, 使學生體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對死后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高興和驕傲;
2、對死后器官捐獻的行為產生敬佩之情,從而改變傳統的看法;
3、學生能夠領悟有一定內涵的語句的含義,培養其有感情地朗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中感悟,合作探究,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本內涵。
情感、態度價值觀: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在父母親去世后捐獻角膜的過程中的情感和認識上的變化,學習其正確對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贈器官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培養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對死后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高興和驕傲。
教學難點:抓住父親的語言來理解一家人對死后器官捐獻的行為看法的轉變。
課前談話預設:
昨天,老師帶同學們一起做了《盲人走路》的游戲,請問同學們有什么感受?那么有沒有使眼睛復明的辦法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永生的眼睛》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母親是生我們,養我們的人,母親就是我們溫暖的家。可是,不幸的女孩──琳達,卻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永遠地失去了自己的母親。點擊課件播放“悲情輕音樂”(就在母親去世的當天下午),一位警官來到我們家,對父親說:“先生,您同意醫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嗎?”面對這個近乎沒有任何人情味可言的要求,我的父親,會作何反應?痛失慈母的我,又會作何反應?
設計意圖:配樂范讀,展現琳達痛失慈母后的悲痛情緒,從而調動學生情感,作為女兒此時最應做的莫過于讓母親靜靜離去,而一位警官的突然造訪,卻 使得事情的發展顯得撲朔迷離。故事講到這兒,嘎然而止,要求學生去讀文本,有效地激起學生的讀書欲望,也為“父親同意角膜捐贈,我反對角膜捐贈”的沖突做好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