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體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對死后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高興和驕傲。
2.對死后器官捐獻的行為產生敬佩之情,從而改變傳統的看法。
3.學生能夠領悟有一定內涵的語句的含義,培養其有感情地朗讀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體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對死后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高興和驕傲。
三、教學難點:抓住父親的語言來理解一家人對死后器官捐獻的行為看法的轉變。
四、教學過程:
(一)認識眼角膜
1、出示眼角膜圖片和相關文字。
2、學生自由談感受
讀了這段文字,你想說什么?(從眼睛的重要性和捐獻角膜兩方面說。)
師小結:在我們周圍還有這么多人等待著別人捐獻給他眼角膜,等待著自己的眼睛恢復功能,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3、引出課題:《永生的眼睛》
讓我們深情地讀一讀課題。
(二)質疑深入,延伸情感
1、自由讀課文,讀通句子,讀準字音,理清文中人物的關系,一邊讀一邊用心感受,說說你為課文中的哪個人感到驕傲?
(1)檢查生字詞(課件出示)
捐贈 盲童 屢次 遵從 摟住
熱淚盈眶 栩栩如生 重見天日
開火車讀。(下面,老師來檢查一下同學們的自學情況。開火車讀詞語,火車開到第?組。)教師隨機正音,學習多音字“重”。
分男女生讀。
齊讀。
(2)文中講到哪幾個人,她們之間的關系怎樣?
(3)說說你為課文中的誰感到驕傲。(學生自由說)
預設1:
琳達的媽媽,因為她是家里第一個捐贈眼角膜的人。
師:哦,你為琳達媽媽的這種自覺行為感到驕傲。
預設2:
我為琳達的父親感到驕傲。因為他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給了別人,還說服了琳達。
師:是啊,他不僅自己很有愛心,而且還把這份愛心傳遞下去。
預設3:
溫迪,因為她才14歲就懂得要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獻給別人。
師:你已經讀懂了溫迪的愛心。同樣是14歲但兩個人的態度截然不同。
預設4:
琳達。因為后來她把她爸爸的角膜捐獻出去了。
師:你為琳達的改變而感到驕傲。
2、琳達一家三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善舉呢,一邊讀一邊畫出相關的句子,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重點感悟:
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1)談談你的感受。(找到同一句的說感受)指名3——4個學生說。
(2)琳達的父親面對失去母親悲痛的女兒,面對強烈反對捐獻母親角膜的女兒,他該怎樣說這段話,去安慰女兒?(平靜)
(3)指名學生讀(你已經理解了這句話,讀句子。)
(4)其他同學評價。(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
(5)指名學生讀。(還有誰也想來讀一讀?)
(6)齊讀。(聽到了父親語重心長的話語,同學們,一起像琳達的爸爸一樣,平靜地讀一讀。)
(7)琳達的父親心中真的平靜嗎?
是啊,哪一個人不為失去親人而痛苦呢,但作為父親,他只能壓抑住自己的悲痛,平靜地去面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安慰14歲的女兒。帶著這樣的感受,你來讀一讀這句話。
(8)指名學生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