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余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李博士一行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教學準備:
1、課前師生搜集有關中國臺灣、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一曲深情的音樂又將我們的思緒帶到了課文所講述的故事當中。十八歲,一個充滿夢想的年紀,一個如花的年紀。而小錢,此時只能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他在焦急地期盼,期盼救命的骨髓能早一點從遠隔萬里的海峽彼岸中國臺灣送到杭州。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走近文中人物的心靈,去感受那純真至情的愛,追尋生命的感動吧!
【教師課件出示文章插圖,配以深情的音樂,再加上解說,將學生帶入新課的學習。】
二、品味語言,感悟血脈親情
1、課件出示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名讀。相機板書:大陸、中國臺灣。
【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凋零、含苞、綻放等詞語,談出對這個十八歲生命的憐惜,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交流情況相機將這些詞語點擊變色,并指導讀出自己的感悟。】
2過渡:那么,此時此刻的中國臺灣又是怎樣的情形呢?出示錄像配以解說: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中國臺灣突然發(fā)生一次慘絕人寰的大地震,死亡人數(shù)2735人,傷10002人,房屋倒塌不計其數(shù),無家可歸的達20萬人以上。”同學們,看完錄像你有什么感受?
【播放地震現(xiàn)場目的是要讓學生親眼感受地震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有何等的巨大,從而為后面感受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的高尚醫(yī)德和博大的愛心做好了鋪墊。】
3、當時余震不斷,在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下,小錢和李博士在做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再次細細品讀課文 3 — 6 節(jié),想一想:“課文中哪些描寫人物的詞句使你感動?”把它圈點出來,把想法、感受簡單批注在課本上。(四人小組討論后交流)
【整體交付一個問題,為學生自學創(chuàng)設條件,提高課堂效率。】
4、全班交流。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有序組織交流,并在學生發(fā)言的過程中分別出示如下段落。
①第三、四自然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教師根據(jù)學生發(fā)言引導體會“同一時刻”,并點擊此處變色。理解此時此刻是中國臺灣青年與家人失去聯(lián)系,彼此不知對方死活的時刻。此時此刻,是中國臺灣青年的家人也許也遭遇了不幸,正在死亡的邊緣線上掙扎的時刻。“此時此刻”還是余震的同時,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在堅持做手術的時刻。
②在第五自然段中重點體會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首先引導想象,當余震再次襲來,手術室里是什么樣的情景?以此來體會地震中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身處險境,卻一心想著小錢,為救小錢而不顧自己的安危。然后教師根據(jù)學生談出的重點詞句“突如其來”、“不得不”、 “一次又一次”、“暫停的間隔”等,來引導學生體會李博士高尚的醫(yī)德和中國臺灣青年博大的愛心。
③課文其他自然段有沒有使你感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