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15個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從語言文字中感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訓練朗讀能力;體會過渡句、過渡段的運用,學會文章段與段自然過渡的方法。
情感目標: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一、導入
1、今天我們進入第七組課文有學習,請一名同學導讀,其它同學思考:從導讀中你知道了什么?
2、師:每個人的成長道路中都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故事,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個和我們同齡的孩子在成長中思考為什么而讀書的故事。
3、齊讀課題,初次看到課題時,你是怎么想的。
預設(誰?這個人的志向真偉大……)為什么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4、是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你了解他嗎?資料匯報。
二、閱讀課文
(一)1、和你同桌一齊讀一遍課文,并且交流一下你預習中的收獲。
2、交流預習收獲,詞、字兩方面相機提示字形、字音、理解個別詞意。
3、指名朗讀,思考:圍繞著少年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文中寫了幾件事?
4、反饋
5、這三件事的連接,作者過渡得很巧妙,你發現了嗎?(過渡句,過渡段)在哪里?
(二)1、為什么而讀書?其它同學與周恩來的回答迥然不同,找出相關的段落再讀一讀,體會體會它們的區別是什么?
(1)讀 (2)體會
預設(為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為祖國、民族的振興而學習)
2、少年周恩來就已經立下了如此遠大的志向,請同學們想一想,使周恩來產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預設(1)(中華不振)
(2)(耳聞目睹租界里中國人受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
3、根據預設(1)提問:
文中幾次提到“中華不振”是在什么情況下提到的?周恩來又是在哪一次提到后沉思,而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的呢?
4、在20世紀初,中國受帝國主義欺凌、壓迫之時,周恩來這樣有志青年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偉大志,那么在21世紀初,中國在世界已經有了一席之地,但經濟、文化的發展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的今天,作為祖國未來,民族希望的我們,思考過“為什么而讀書”這個問題嗎?
5、學生發言(預設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讀書)
6、聯系今天的學習,堅實地走好每一步,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努力吧!
三、閱讀鏈接
感受周恩來的臨別贈言和詩篇的含意,進一步感受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
四、綜合性學習
1、回憶自己成長的經歷
2、了解別人成長的故事。選讀課文《真實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