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shè)計與反思
5、自讀,分男、女同學讀。
6、比較這兩個句子:把括號里的詞去掉行嗎?為什么?(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7、師再引讀這句話。這個假說得到證明了嗎?生讀第二自然段。
8、我國科學家在遼寧西部發(fā)現(xiàn)了什么?“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你從這個詞體會到什么?(引導學生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zhí)著和艱辛)
9、他們?yōu)槭裁葱老踩艨瘢垖W生畫出關(guān)鍵句。齊讀。
10、聯(lián)系成語“畫龍點睛”的意思,理解“點睛”之筆在這里指什么?
11、為什么說遼西的發(fā)現(xiàn)是給這幅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
五、學習重點段三、四自然段
(一)師引讀第三自然段
(二)重點學習第四自然段。生自讀,標出共有幾句話。師檢查標句的情況。
1、請一男生讀第一句,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這句話講了什么?(指名說)講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大約出現(xiàn)在兩億三千萬年前。這里為什么要用“大約”這個詞呢?
2、指名讀第二句,提示注意冒號和分號,冒號后面有幾個分句?
(1)這句話主要講了什么?(板書;龐大家族)
(2)龐大家族里究竟有哪些成員呢?(指名說)課文把這些成員怎樣分類?(板書)
(3)多種形式讀這一句。
(5)看板書,學生試說這句話,邊說邊想象在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哪些恐龍的樣子。
3、請女同學讀第三句,男同學邊聽邊思考這句話講了什么?
(1)恐龍的身體的哪些地方越來越像鳥類?從幾個方面來說明?提示與上個自然段相同的標點。(板書)
(2)是所以的獵食性恐龍都有這樣的變化嗎?從哪里看出?如果去掉“其中、一些”這些詞行嗎?
(3)學生看板書將第一、二、三句話連起來說。(引導用上關(guān)鍵詞)
4、體會四到七句
(1)學生自由讀第4-7句
(2)教師引說,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體會兩種猜想。
(3)“可能、推測”說明了什么?從這兩個詞你體會到什么?
(4)男、女生分說兩種猜想,并采用多種形式讀。
(5)課件演示兩種猜想的恐龍演變過程。
5、學習第八句,齊讀。
(1)“毋庸質(zhì)疑”是什么意思?什么毋庸質(zhì)疑?為什么?
(2)師引讀。
6、齊讀第四自然段。
(1)看板書,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恐龍是怎樣演化成鳥類的?
(2)指名說。同桌互說,師領(lǐng)說。
六、學習第五自然段
1、科學家們還有什么美好的愿望?
2、齊讀。
七、整體感悟
科學工作者根據(jù)恐龍化石,能推測出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對此,你有什么感想?
(引導學生自由發(fā)言: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欲望)
八、布置作業(yè)
板書設(shè)計:
飛向藍天的恐龍
獵食性恐龍:骨骼腦顱前肢體表
(其中一些)
教學反思:
我在教學中用含關(guān)鍵詞和去掉關(guān)鍵詞的兩個句子對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對比當中自然明白關(guān)鍵詞的意思和它“不可去掉”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寫文章時遣詞造句須準確。同時也順利突破了“體會用詞的準確性”這個教學難點。
在學習了解恐龍的演化過程這樣重點部分時,由于句子較長,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設(shè)計上把句子進行分解。由于語文學習的認知和體驗上獨特的,在分解學習這兩句時。我設(shè)計以讀為主線,讀的層次有淺入深,并采取多種形式讀,在學生在讀中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以及思維的準確性、嚴謹性,然后在體驗中再讀。其實,引導學生認真朗讀的過程就是憑借語言去理解、感悟科學思維方法的過程,也是積累語言的過程。在積累了一定語言的基礎(chǔ)上,設(shè)計讓學生看板書復述這一環(huán)節(jié),目的上在積累和內(nèi)化學生的語言,了解恐龍的演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