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紀實和評析
(生動筆寫段。然后指名讀,全班交流,師生當面評論。)
生(讀):“呈現(xiàn)在我眼前的石鐘乳,像一個老者。他長著花白的胡須,身披寬大的棉袍,右手拿一把拂塵,那若有所思的神情,讓我想起了呂洞賓。不,還有點像太上老君。不,還有點像太上老君。”(還有學生將其想象成動物、植物。)
師:不同的想象產生了各異的形象。這正是雙龍洞的神奇之所在。(下課)
【評析】
曹老師這一課采用精講重點段,導讀其他段的教學方法。在理清游覽路線的基礎上,直接切入學生感受最深的“孔隙”一段圍繞孔隙的特點與作者過孔隙時的感受,導學、導練、導讀,獲知悟理,強化語感訓,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參與教學的欲望。隨后,采用學習重點段的方法導讀“內洞”一段,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強化形象思維訓練,從讀學寫。
教學重點段,先從內容入手,圍繞孔隙“窄小”的特點,拋出“疑點”——“孔隙到底是大還是小?”引發(fā)學生聯(lián)歡系課文展開爭論,相機滲透了任何事物的大與小都是想對而言的辯證思想,同時巧妙點撥在平臺系上下文讀書理解內容的方法。然后,將學習孔隙“窄小”特點的方法進行遷移,結合作者過孔隙時的動作和感受理解孔隙“低矮”的特點。在理解中抓住“貼”“擠壓”等重點詞語,通過換詞體會、動作演示來進行感悟。在理解的基礎上,強化讀的訓練,感受語境,再現(xiàn)畫面。這部分的教學,教師點撥精要得法,于學生無疑之處生疑,“一石激起千層浪”,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和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主動探求的熱情。詞句的理解與訓練巧妙地與課文的理解相結合,達到了省時高效的目的。朗讀的指導建立在學生自己感悟的基礎上,注意給全體學生朗讀實踐的時間與機會,朗讀過程充分,訓練扎實。
教學“內洞”一段,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學習“孔隙”一段的方法,先讀書概括內洞“黑、大、奇”的特點。學生通過讀書,很容易體會內洞“黑”“大”兩個特點,所以教師將教學的重點引向對內洞“奇”這一特點的體會上。主要抓住“有點兒像”這一詞語來進行體會。通過討論、交流體會了“雙龍”的特點,體會了作者用詞的準確性。之后出示圖片,要求學生楊象畫面并寫下來。這部分的教學,教師立足于學生自讀自悟,突出理解的重點,注重形象思訓練,在學生討論中給予點撥,收到良好效果。從理解掌握與運用相結全出發(fā),教師安排的依據畫面進行想象并寫出文字來的練習,實際上是形象思維和由讀而寫能力的遷移運用,這也十分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
這節(jié)課的曹永鳴“以學定教·討論點撥·自讀自悟”教學模式的一個很好的反映,體現(xiàn)了自日常語文教學“精講、多讀、巧練”的特點。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讀自悟,討論釋疑,真正參與到了知識與能力形成的全過程,突出了對竽點內容的理解和重點訓練點訓練,使閱讀理解和能力培養(yǎng)有要結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氣氛融洽和諧,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