⒋記金華的雙龍洞
⒉討論:作者是怎樣描繪這些景物的?
⑴出示句子: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映山紅和杜鵑是同一種花。野生的稱之為映山紅,人工培養的為杜鵑。)
開在山上的映山紅與盆栽的有何不同?“有精神”是什么意思?怎么會顯得有精神的?(長得壯,長得旺盛,所以顯得有精神。)有感情地朗讀。
⑵出示句子: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時而:有時。)
思考:溪流為什么會有寬、窄、緩、急的變化?溪聲為什么會變換調子?
(因為山勢時而高,時而低,時而陡,時而緩,所以溪流會有寬、窄、緩、急的變化。因此溪聲時而嘩嘩,時而淙淙,時而叮叮咚咚地變換調子。)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⑶填空: 的山, 的映山紅,再加上 的新綠,眼前 。
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來寫?(顏色)(板書:明艷)從中我們可以懂得,描寫景物可抓住景物的色彩來寫。理解“或濃或淡”——春末季節。
⒊感情朗讀第二段。
㈤學習第三段。
⒈作者是怎樣介紹洞口和外洞的?洞口和外洞有什么特點?(寬、大)
⒉在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讀一讀?
第三課時
一、教學要求
⒈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的第5自然段。
⒉感受金華雙龍洞的神奇美麗,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⒊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⒈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⒉感受金華雙龍洞的神奇美麗,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三、教學難點
感受金華雙龍洞的神奇美麗,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四、教學過程
㈠復習導入。
⒈誰還記得作者的游覽路線是怎樣的嗎?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點?
⒉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讓我們和作者一道去玩賞、領略,好嗎?
⒊過渡:從外洞到內洞要經過一段路,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導學生理解“孔隙”)
㈡學習第四段。
⒈指名讀第五自然段。
⒉指名說話,講述進洞經過。師用簡筆畫演示進洞的過程。
⒊作者進洞時有什么感受?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找出文中描寫作者感受的句子,細讀品味。感受孔隙的“窄、小”。
特別是哪些詞突出了低矮、窄小?
⒋有感情朗讀第四段。
⒌指導背誦。
㈢學習課文第五、第六段。
⒈“內洞一團漆黑,什么都看不見。”這個句子寫出內洞什么特點?(漆黑)
⒉“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據形狀想像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
這句話重點寫了洞內的石鐘乳和石筍,有什么特點?(變化多端,顏色各異。)(出示掛圖)石鐘乳和石筍形狀各種各樣,顏色各不相同,為內洞增添了神奇美麗。
為什么說“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因為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各種各樣,顏色各不相同,非常好看,所以很值得欣賞。)
如果把這些石鐘乳和石筍比作什么呢?(根據石鐘乳和石筍的顏色和形狀,想象成各種神仙、動物、植物、器具等,就更有意思,更值得觀賞了。)
由內洞的石鐘乳和石筍,可以看出內洞有什么特點?(奇特、美麗)
⒊ “在洞里走了一轉,覺得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進房子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