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達》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1、注重引導學生積累運用語言:
老師們可能都留意到了,萬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有許多讓學生“練說”的環節,如:對照表格說一說科學家做實驗的經過,對照示意圖說蝙蝠夜間探路的秘密,自己組織語言說一說雷達的工作原理。學生說的形式有自由練說、小組內說、指名說等,學生“練說”的面廣,參與的積極性高,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訓練。
2、能準確把握“階段目標”,落實《課標》的要求:
《課標》在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目標中明確提出要引導學生“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萬老師在教學中讓學生仔細品味“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在夜里飛行的秘密。”一句,在朗讀中引導學生思考從“反復、終于”這兩個詞中,你讀出了什么?從而明確:人們從大自然受到啟示,有所發明創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往往要付出艱辛的代價,甚至幾代人的努力。這樣的教學很好地落實了《課標》中關于“詞句理解方面”的要求。
3、加強了課內與課外的聯系,拓寬了語文學習的空間:
課前,萬老師讓學生搜集了有關仿生學的課外資料,課堂上學生交流資料,激起了閱讀、探究的興趣,同時巧妙地利用所搜集的資料,讓學生仿照課文的表達方式,寫一寫“人類從大自然中得到啟示其他的一些發明創造”,體現了讀寫的遷移。
同時,我還想和老師們交流一下對這節課自己的一些思考: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老課文,在新課標的實驗教材中,新課文令人耳目一新,但教材仍保留了一些“老”課文,這些老課文很好地體現了語文學習綜合性、整體性、實踐性的特點,堪稱經典。“老”課新教,教師應轉變觀念,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
⑴ 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教”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學”,因而要上好“老”課文,要把教學的重心從“教”轉到“學”上來。今天這節課,上得很“順”,但卻沒有看見師生、生生思維碰撞,交流互動的動態過程。整堂課,老師精心安排了每一個教學步驟,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學得很被動,這一步讀哪幾個自然段,下一步畫什么示意圖,都是在老師的“指揮”下進行,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的自主性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發揮。閱讀教學的根本目標并不在于讓學生掌握課文內容,而是讓學生養成獨立閱讀的習慣,最終達到自能讀書,閱讀的本質是思考,思考源自疑問,有疑才有思。因此,這篇課文如果能按“問題情境──合作探究──交流互動──點撥總結”的流程教學,即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如:蝙蝠和雷達之間有什么關系?或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雷達的?讓學生自主學,合作學,并用自己的方式匯報學習的結果,如畫示意圖,填空,小小解說員介紹,表演等等,教師再進行巧妙地點撥和引導。這樣的語文學習是不是就更注重了學生的自讀自悟,有利于學生思維品質、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也能體現《課標》中“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理念。
⑵ 明確教材的編寫意圖,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難點。
老師在鉆研教材的時候,要明確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每篇課文在本單元所應擔負的學習任務,《蝙蝠和雷達》在第三單元,這個單元的讀寫訓練點是 “閱讀本組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即訓練學生在閱讀中能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萬老師在教學中忽視了本單元的這一訓練點,沒有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用準確、精練的語言,抓住要點進行歸納,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