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啟示教案
總 人類的老師 不止是蝙蝠
斑點、防抖
蜻蜓——飛機
流線體、提速
12、人類的“教師” 分 鯨——輪船
薄殼結構、堅固
雞蛋——建筑物
……
總 生物界有很多人類的老師
八、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紹有關仿生學方面內容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都很強,文章結構簡明,通俗易懂,便于學生自讀自悟。因而,在教學中,打破以往的教學常規,還自主學習于學生,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探討與研究之中,親身體驗到了自主學習的快感和學習語文的樂趣,激發了學生探索大自然的強烈愿望。改變死記硬背,機械記憶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一大重要任務。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預習的能力,所以,自主預習時,我讓學生多渠道搜集相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以便小組交流。精讀課文時,主要抓住重點段,即一二自然段,反復研讀,挖掘文本內涵。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給學生一個自由選擇的空間,重點學習自已最感興趣的部分,進行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篩選有價值的問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深入探討。根據課文特點,我設計教學流程為:聽播新聞,帶入情景→閱讀課文,了解大意→依托課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暢敘感受→開放網絡,延伸拓展。
1、明確一些方法。本篇課文很明顯的特點就是通過一個“點”將形象典型的事例與人類的改造發明有效地聯系起來,扣住這個“點”即可以起到挈領的作用。這個“點”便是動物帶給人類的啟示。在學完“鳥兒帶給人類的啟迪”以后,我便讓學生通過自主研究與合作交流的形式討論學習其他的兩個事例,學生覺得輕松,覺得快樂。
2、激發一點情趣。如果只是枯燥地灌輸這些“仿生學”方面的科普知識,許多學生也許覺得無聊。因此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結合是相當的有必要。如何激發學生的情趣,教師除了考慮自己的語言感染力,對文章抽象語言的形象感悟,對科學中新發現的意義的認識,對相關材料的有效補充等,都值得探討。
3、滲透一種思想。課題人類的“老師”,我讓學生探討“老師”二字為什么要加雙引號?通過互相啟發、補充,學生明白了,要想真正獲得科學的新發現,還得*人類自己去發現、去思考,這樣理想才能真正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