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
教學目的:1、通過學習, 使學生體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對死后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高興和驕傲;
2、對死后器官捐獻的行為產生敬佩之情,從而改變傳統的看法;
3、學生能夠領悟有一定內涵的語句的含義,培養其有感情地朗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對死后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高興和驕傲。
教學難點:
抓住父親的語言來理解一家人對死后器官捐獻的行為看法的轉變。
教學媒體:網頁、課件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做關于角膜活器官捐獻的社會調查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課文:
昨天我們已經初讀了課文,誰來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都寫了誰捐獻角膜?(板書:母親 父親 女兒)
二、細讀課文:
現在,讓我們穿過時間的隧道,回到1965年那個炎熱的夏日。當時琳達只有14歲,母親就不幸去世了,當她失去了媽媽,聽到父親同意捐贈媽媽的角膜時,態度是怎樣的?(強烈反對, 不情愿 板書),你能從課文哪些句子中能感受到?
生:學生找出“我驚呆了——完整的離去”(出示課件)朗讀
師:老師被你的朗讀深深地打動了,當世界上你最摯愛的親人媽媽離你而去,你再也不能吃到她親手做的飯菜,再也聽不到那親切地叮嚀,你會是你一種什么樣地心情?(悲痛,傷心欲絕),這時有人要取走你母親身上的一部分時你會怎么樣?(氣憤)那么,你就來氣憤的讀讀這一部分
師:讀得真好,琳達失去親人強烈的痛苦使她難以接受器官捐贈,后來她的看法改變了嗎?
師:是什么令她改變了?
生:是父親的話
師:你能找到這段話嗎?可以邊讀邊劃還可以在旁邊寫上自己的體會.
同桌交流。
師:是的,就是這樣一句樸素但卻感人至深的話使女兒的態度發生了改變,讓我們不禁對這位父親肅然起敬,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句話(出示課件)
師引導:老師想問問同學,你有沒有最珍貴的東西,是什么?生答
你愿意把它送給素不相識的人嗎?生答
師:同學們,大家剛才談到珍貴的東西,是我們身體之外的東西,送給別人以后,還可以用金錢買到的,可是有一種東西,送給別人以后,就再也買不到了,那就是我們身體的器官, 因此老師覺得最珍貴的莫過于自己的身體的一部分。這么珍貴的東西,父親愿意在他死后捐贈給別人,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生:因為他認為這樣可以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復,這樣的死也會有意義的。
師:此時此刻,你覺得父親是個什么樣的人?
生:很有愛心,有無私奉獻的精神。
師:那么現在我們就有感情地來讀這句話。
師:父親看似普通的話語,給了女兒怎樣的影響?書上有個詞誰能找到. 振聾發聵
師:你怎么理解“振聾發聵”?
生:連耳聾的人都聽的到,形容使糊涂的人一下子明白過來了
師:父親還有哪些話也給了琳達深刻地影響?交流父親的話
師:讀著父親的話,請你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這是怎樣的一幅美妙情境!
(盲童重見光明的快樂,盲人家庭的快樂,捐獻者家人的自豪)
(盲童恢復視力后,將會更加珍惜生活,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指導朗讀:那個盲童將多么快樂,多么幸福,帶給人么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讀出你的感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