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永生的眼睛
設計意圖:
《永生的眼睛》是“熱愛生命”單元的一篇文章,展示了“我”的父輩為了他人能夠更好的生活,盡自己最大所能來幫助別人延續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貴品德。并借此來教育所有的讀者,宣揚了“一個人不但自己要熱愛生活,活得美好,而且更要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雖說是教育,但這是語文課,我們在具體執行教學的過程中,不能離開語言環境進行空洞、抽象的說教,應讓學生讀中感悟,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目標:
1、從一個新的視角感受琳達一家三代人的善舉,對光明的向往對生命的熱愛。
2、從故事中進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體會人性的真善美,樹立對器官捐獻的正確觀念。
教師準備:搜集有關包括眼角膜在內的器官捐贈資料。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提出問題。
課前準備:
1、推薦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了解盲人的生活。
2、搜集有器官捐獻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形成期待
㈠師:同學們,上課前我們先來聊一個關于眼睛的話題。(板書:眼睛)
⒈課件出示:角膜圖。
師:這位醫生手里夾著的透明的薄膜叫眼角膜,它覆蓋在眼珠最外層,就像大人們佩戴的隱形眼鏡一樣。眼角膜最大的功能就是幫助我們看清事物。不幸的是
出示:“我國目前約有400萬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過角膜移植手術復明,但由于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供體角膜嚴重缺乏,我國每年僅實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術,數百萬的患者還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⒉看了這樣一組數據,你想說些什么?
㈡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
(板書: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㈠自由讀課文,注意:把生字讀準,把句子讀通,一邊讀一邊用心去感受,你為文中的哪個人感到驕傲?
㈡你為文中的哪個人感到驕傲?簡要說說理由。
三、熟讀精思,感悟文本
㈠琳達一家三代為什么能有這樣的善舉?再去讀一讀課文,找出相關的語句。
㈡交流:
⒈投影出示:
“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能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①生讀,談感受。
②指導朗讀
(指名讀——齊讀)
⒉投影出示:
“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么美妙!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
①生讀,談體會
②如果你是那個接受眼角膜的盲童,在他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見到了世界、見到了陽光,見到了夢中的親人……你最想跟溫迪的外公,那個無私捐獻眼角膜將你從黑暗帶向光明的人說些什么呢?
③指導感情朗讀。
⒊投影出示:
“當然,你想過什么也看不見會有多么痛苦嗎!我死后,也學外公將眼睛角膜捐給失明的人,讓他們重見天日。”
①生讀,談感受
②投影出示(照片):盲童聽花語、聽海聲、觸摸青菜、觸摸地球儀……
③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盲童,當你只能用手觸摸、用耳朵聆聽、用心去感受這一切的時候,你最想說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