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 使學生體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對死后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高興和驕傲;
2、對死后器官捐獻的行為產生敬佩之情,從而改變傳統(tǒng)的看法;
3、學生能夠領悟有一定內涵的語句的含義,培養(yǎng)其有感情地朗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對死后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高興和驕傲。
教學難點:抓住父親的語言來理解一家人對死后器官捐獻的行為看法的轉變。
教學媒體:網(wǎng)頁、課件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做關于角膜活器官捐獻的社會調查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同學們,我們在座的每個人都非常健康,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可以看到這個美麗的世界,觀察到生活在不斷地變化,你們想過嗎?一位雙目失明的人,他的最大愿望是什么?
2、是的,失明者最渴望就是重見光明。今天,就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永生的眼睛》,看看琳達一永為了盲人重見光明是怎樣做的,我想學習之后你一定會對器官移植有新的感悟。
二、回顧課文主要內容。
1、游覽課文,說說琳達一永為了讓盲人重見光明是怎樣做的?
板書: 母親
父親
女兒
2、指名回答。
三、學習1——4段:
1、導:琳達一些永誰最先捐角膜?當時我才十四歲,為了阻止母親的器官被貢獻,我還與父親起了爭執(zhí)。
2、匯報:
我認為:完整來到,完整離開
父親:死更有意義。(“他人”指什么?所有需要器官移植而得以康復的人)。
4、小結:
我只想了母親:孩子們和這位父親一樣,想到的是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從這兒,我們看出了父親的善良、樂于助人的愛心。
5、帶著你的體會,齊讀父親的這番話。
以讀促思
四、自學5——13段。
1、導:多少年彈指而過,我長大了,成了永,有了自己的女兒,而父親卻:身患嚴重的肺氣腫,于是搬來同住。于是,這對父女又關于生死的話題展開討論,并激起了我女兒的思考。
2、默讀5——13段,畫出那些感動你的語句,并在此旁邊作簡單的批注。
3、小組交流:哪些語句課文感動了你?請你為小組的伙伴聲情并茂地讀一讀,并說為什么感動你?
4、交流:
句①“媽咪,我真為……驕傲。”
a.果然,讓外孫女感到驕傲。
b.她十分贊同他的話,認為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句②“當然,你想過……失明的人。”
a.聯(lián)系做實驗,談體會。
b.父親的行動影響了女兒,女兒也要學習父親那樣……
5
①涪迪的話讓我領悟到什么?誰來讀?
②父親不僅用自己的角膜給盲人帶來光明,給痛苦的永庭帶來歡樂,而且他以自己的行為,以無私奉獻精神影響了兩代人,使我們和女兒懂得了人活著要好好為別人著想,人死后再為活著的人再作貢獻。
五、學習第14、15段。
1、不久,不幸的事又發(fā)生了,涪迪也同車禍去世了,他死后角膜被無償捐獻,三周后,我收到一封來信。
2、指名讀信。
3、從這封信中,我深深感受到接受幫助的人們對這位慷慨的“施主”的道謝。
4、“施主”是誰?
5、聯(lián)系題目,說說課題的意思。
①受助者得到角膜而重見光明,生命煥發(fā)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