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導學案
【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哭喊”,教者先是讓學生采取換詞的方法進行感悟,再是讓學生聯系生活
經驗進行感悟,在這樣多層次、多角度的引導下,學生真切地體會到的是琳達對母親真摯強烈的愛。】
5.探究琳達態度轉變的原因,感受父親的“大愛”(從開始時的強烈反對,到后來的主動捐獻,琳達在家人捐獻器官這件事上的態度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那么是什么促使她發生了這樣的轉變呢?你能從文章中找出依據嗎?采取你喜歡的讀書方式,邊讀邊想下列句子的含義)
1.交流(小組——集體)爸爸坐到我身邊,平靜地說,“你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能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a你是以怎樣的語氣來讀父親的這番話的?(平靜)你為什么要用平靜的語氣讀這番話,你是怎么理解父親的這句話的?(讓學生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有理均予以表揚)
b、對比不同悟“大愛”:面對捐獻母親的角膜這件事,我的態度是大哭大喊,拒絕接受,而父親卻是平靜自然,同學們,請問琳達愛自己的母親嗎?父親愛自己的妻子嗎?同樣是愛,為什么表現出來會截然不同呢?
師引導:琳達心里想的是誰?父親心里想的更多的又是誰?
小結:是啊,琳達心里想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母親,這是一種“小愛”,而父親心里想的除了自己的親人,還有那些那些急需人體器官的病人,這是一種――“大愛”。讓我們再來一起讀讀父親的大愛之言吧!齊讀。
【截然不同的態度后面反應出的是不同的愛,一種是只愛母親的“小愛”,另一種是為他人著想的無私“大愛”。設計者在并不起眼的字里行間挖掘出了文本蘊含的深意,加深了學生對主題的理解。】
2.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么美妙!”“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
引導想像:一個盲童因為得到了別人的眼角膜而得以重見光明會是怎樣的情景?他的父母家人會是怎樣的心情?而作為捐贈者的家人,又有怎樣的想法?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父親的話。
3、小結過渡(看來,讓琳達態度轉變的主要原因是父親對她的影響,那么琳達父親僅僅是對她一個人產生了影響嗎?同樣受到琳達父親深深影響的還有誰?(溫迪)
5.感受父親對家人的影響(你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溫迪受到了外公深深的影響?讀一讀,交流交流。)
句子一:“我把外公捐贈器官的心愿告訴了溫迪。孩子熱淚盈眶,他跑到外公的身邊,緊緊地擁抱他。”
句子二:“媽媽,我真為你、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
句子三:“我死后,也學外公將眼睛角膜捐給失明的人,讓他們重見天日。”
(的確,父親的言行,不僅影響了琳達,也深深影響了溫迪。在這一刻,琳達深切地領悟到“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副眼角膜”)!那么,除了眼角膜,父親究竟還留下了什么呢?請談談你的感受。(父親留下來的更重要的是他那一心為他人的幸福著想、為幫助他人而感到快樂和驕傲的高尚品質,它已根植于后人的心中,并將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