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荷蘭——牧場之國的資料
交通運輸:荷蘭陸、海、空運輸均十分發達。境內河流縱橫,水路四通八達。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稱的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有大小水道160多條,橋梁1000多座。位于萊茵河與馬斯河出海口的鹿特丹港是世界第一大港。阿姆斯特丹機場是荷蘭和歐洲主要航空港之一,曾多次獲世界最佳機場稱號。荷蘭人充分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發展交通運輸業,其陸海空各類運輸占歐盟交通市場總額的百分之三十。
新聞出版:報刊發行始于1618年。現共有日報近90種(其中全國性日報8種),綜合性和專業性期刊約4000種。主要報刊有《電訊報》、《每日匯報》、《人民報》、《新鹿特丹商報》、《誓言報》、《忠誠報》、《金融日報》、《埃爾什維爾周刊》、《自由荷蘭》。荷蘭通訊社是半官方新聞機構。荷蘭有5個全國廣播電臺、10個地區廣播電臺和150個地方廣播電臺。電視廣播覆蓋率100%,其中76%的家庭可接收有線電視。全國有35個廣播電視組織,由荷蘭廣播電視協會根據各組織會員人數分配廣播電視的播放時間,其中8大廣播電視組織在3套半官方的全國性電視節目中擁有絕大部分播放時間。近年來,荷商業電視臺發展較快。
外交:荷蘭為歐盟和北約成員國。對外政策以歐洲為重點,同時強調美國在歐洲的存在是歐洲安全與穩定的重要保證。主張在加強北約的同時,西歐國家制訂共同外交、安全政策以加強北約的歐洲安全支柱。
與中國關系:中國與荷蘭的人員和經濟交往可追溯到17世紀初。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投資環境的日益改善,中荷經貿關系有了較大發展。雙方政府先后簽訂了包括海運、航空、經濟、技術、文化在內的多種雙邊協定和協議。荷蘭也是最早承認中國的西方國家之一。1954年11月19日與中國建立代辦級外交關系。1972年5月18日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系。1981年5月5日降格為代辦級,1984年2月1日恢復大使級外交關系。2004年4月,首相巴爾克嫩德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2004年12月,總理對荷蘭進行正式訪問。1994年,北京與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結為友好城市。近年來兩國友好交往增加,經貿關系也有較大發展,雙方政府先后簽訂了包括海運、航空、經濟、技術、文化在內的一系列雙邊協定和協議。們常把荷蘭稱為“風車之國”,荷蘭是歐洲西部一個只有一千多萬人口的國家。它的真正國名叫“尼德蘭”。“尼德”是低的意思,“蘭”是土地,合起來稱為“低洼之國”。荷蘭全國三分之一的面積只高出北海海面l米,近四分之一低于海平面,真是名符其實的“尼德蘭”。
荷蘭座落在地球的盛行西風帶,一年四季盛吹西風。同時它瀕臨大西洋,又是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國家,海陸風長年不息。這就給缺乏水力、動力資源的荷蘭,提供了利用風力的優厚補償。
荷蘭的風車,最早從德國引進。開始時,風車僅用于磨粉之類。到了十六、七世紀,風車對荷蘭的經濟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有:造紙等作用,被譽為“風車之國”。荷蘭向來以風車聞名。而保存風車較多的地方,則是“小孩堤坊”。
小時候,你讀過這個故事吧?一個小男孩眼見堤坊上出現裂縫,海水滲入,他擔心村子將被海水淹沒,便用手指頭塞住堤坊,救了全村人…
如今,在這個地方還保留了19部風車,并且還能見到穿著傳統服飾的荷蘭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