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全神貫注》案例賞析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每個人只有一次。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也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課始,于老師飽含深情地吟誦著保爾·柯察金的名言,并告訴學生這段名言對自己的影響時,我莫名其妙:這與《全神貫注》有什么關系呢?只聽于老師話峰一轉:“我聽說大馬路小學的學生會背很多名言佳句,誰來背一背?”學生背誦了五六句古今中外的名言后,于老師展示茨威格在羅丹工作室說的那段話,并告訴學生送他們一段名言。聽到這,我想:這是于老師設計的又一精彩導入:巧妙找到與學生生活的結合點,抓住文章的動情點切入。
學生圍繞這段名言質疑,繼而讀懂課文,讀熟課文,直至有感情地朗讀,最后自己寫名言。聽著學生一個個的名言佳句,我忽有所悟:這兩節課的教學內容已不僅僅是《全神貫注》,而是與之相關的學生生活。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于老師似乎更理解葉老這句名言的真諦。課文既然是個例子,就應該為我所用,而不能因文所困,于老師是借《全神貫注》教學生學習生字新詞,練讀書真功,更是豐富學生的生活認識。因此,將《全神貫注》融入了學生名言佳句的大語境之中,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之中,使之成為其中的一部分。于是乎,我想由保爾的名言導入,決不僅僅是導入的藝術(當時,中央電視臺播放了電視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全國上下引發了一場學習保爾精神的大討論),也不僅僅是課堂結構安排的需要。這一切是不是體現了于老師的語文思想:生活即語文,課文必須經過生活化的處理,例子功能才能發揮最佳。
“語文教學就是要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就是通過多種方式聯系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于老師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所以于老師教《全神貫注》主要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課堂結構模式樸實、真實但不失情趣,一切從學生的學著眼,強調讀書自悟,準確把握學習的心理精心安排,有序、有情、有理。不妨來看看本課的安排:
第一次讀書,學生讀了茨威格的話提出問題:茨威格是哪國人?干什么的?羅丹是誰?獲成格是在什么時候說這段話的?這時,老師說:“這些問題在一篇課文里寫了。”然后發給學生教材,指導書寫課題后,學生讀第一遍。
學生提出問題,自然急于找到答案,拿到教材讀得投入很快找到了答案,課文的故事也大概讀懂,由此可見第一次讀書目的就是讓學生讀懂大概內容,這符合兒童當時的心理。
“如果作為課外閱讀,咱們可以下課了,可這是一篇課文,要能有感情地朗讀,我擔心的不是你們不懂,而是能不能有感情地讀出來。請大家自由讀課文,相信你們會談好,生字看拼音!睂W生開始第二次讀書,這次給了充足的時間,讓每個學生讀了兩遍。師巡視中激勵著:“看誰讀得最充分”
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庇诶蠋熅褪浅浞窒嘈艑W生,鼓勵學生讀好。這次讓學生逐字逐句地讀兩遍,目的是讓學生讀正確,讀流利。
學生讀得如何呢?師安排了第三次朗讀——指名匯報讀書。這次并不要求學生一順讀到底,”而是在長句處、難句處指導多練,全班參與讀好;在生字處,指導寫字。顯然,這一次讀書目的是隨文學生率,指導學生將書讀得更順暢。
書讀了四五遍,學生基本上能讀通順了,于老師又安排了兩組讀書比賽。第一組是各學習小組選出一名讀書基礎差的比(注:師請一位學生選,只是與她耳語請她選朗讀有困難,需要幫助的同學,并未直接說明,保護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第二組是各學習小組的讀書組長與老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