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米修斯》教學實錄
2、推薦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影響孩子一生的《101個經典神話》叢書。
3、布置作業:
在兩周后的班級讀書會上交流各自閱讀的神話故事。
【課后體會與反思】
一、將狹義文本輻射為廣闊資源
1、讓讀書興趣自然萌芽:
閱讀是一種精神享受,事實上,當孩子在閱讀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中感受到趣味和愉悅,老師就已經完成了不少小學語文教育的任務。“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我們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蘇霍姆林斯基)因而,語文課堂教學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利用文本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語文能力上,還表現在它的拓展和發展功能上。所以,閱讀教學要以教材為源點,輻射閱讀相關信息,給他們打開一扇又一扇文學的窗口、文明的窗口、文化的窗口,將這片至真至美的萋萋芳草園,拓成孩子們個性智能的廣闊世界。正如余秋雨所說:“幼小的心靈純凈空廊,由經典名著奠基,可以激發他們一生的文化向往。當我們看到孩子沉浸在閱讀經典的喜悅中,目光炯炯,神采飛揚時,我們會感受到,經典對于孩子心靈的呵護,精神的滋養已如春雨點點入土。”
2、讓情感智慧走向超越:
“真正的教育家在于指導人類如何獲得精神上的愉悅。”(簡靜惠語)課堂教學的本質是一種心靈的對話,是教師自覺追求與學生人格平等、精神相遇、見解相生的過程。在敞開心扉的對話中,實現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欣賞和評判,實現了學生張揚個性的自我超越。感言于心,以心化言,學生精彩的發言,既是情感的流淌,更是靈性的流動;既是心靈的獨白,又是個性的張揚。
3、課外拓展切忌舍本逐末:
《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教學明確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一建議,但在拓展文本的同時,切忌漫無目的、隨意拓展,即一味追求向課外拓展,而忽視了教材本身的內容,本末倒置,對教材采用蜻蜓點水式的教法。這其實是偏解了新課程的理念,舍本逐末的做法。“根深葉茂”,教材是教學的根,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順理成章地向課外拓展延伸。課外拓展得恰不恰當,好不好,不在于某一節課或某一篇課文向外拓展得多與少,時間占有的長與短,在于學生語文素養、人文情感的培養與提高程度的深與淺。
二、“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文本留有空白的有用資源,哪怕是文中一處省略號,一幅課文插圖等等。適時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在訓練中加深學生的體驗,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創造能力。
三、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在語文教學中,適時、適宜地輔以音樂,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在對普羅米修斯所受的痛苦有了一定的感受之后,筆者用一首詩歌來推波助瀾。首先,低沉、舒緩、悲壯的音樂響起,教師用飽含深情的語調朗誦:“是誰?讓漫漫黑夜跳躍希望的火苗?是誰?讓蠻荒時代沐浴文明的曙光?……”哀婉的配樂,凄美的詩句,教師凝重的表情,一下子就將學生帶入了一種悲壯的氣氛中。教師朗誦完之后,并沒有停下音樂,而是在悲愴的音樂聲中,布置學生將這首詩從頭到尾齊誦一遍。學生們個個表情肅穆,朗誦得很有感情。伴著那揪心的音樂,臺下聽課教師的心似乎也一下子被揪了起來。學生齊誦完之后,教師讓學生將詩句的最后五行再一次齊誦一遍:“難道僅僅是物質的火種嗎?不,你給予我們的是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種!勇敢、堅強、博愛、無私!這就是你──普羅米修斯!”至此,不畏強暴,舍身取義的普羅米修斯屹立于學生眼前!學生讀完后,音樂又持續了十幾秒鐘,才嘎然而止。這一環節的處理,慷慨激昂,令人蕩氣回腸!可以斷言,沒有那悲愴音樂的烘托,沒有那一疊三嘆的吟詠,僅靠教師的范讀,是達不到讓學生心神搖曳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