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國標本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八教學設計
第四課時
課時目標:我的發現 日積月累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復習導入
1.讀詞語盤點中的詞語。
2.聽寫詞語。
3.互相糾錯。
二、讀課文中的對話,了解內容
1.自讀“我的發現”,想想從小林和小東的談話中,你知道小東有什么發現?
2.同桌分角色讀,進一步讀好對話。
三、談一談,小東有什么發現
1.談一談小東有什么發現?
2.誰還有相同的發現?
3.抓主要內容,你還發現有什么好方法?
四、學生自由談。
教師及時肯定學生學習中注意發現總結方法。
五、概括練習。
指導學生練習用自己能掌握的方法概括短文的主要內容(在前幾個單元中任選一、兩篇概括)
[設計意圖]
由復習舊知導入,互相糾錯,是引導發現的開始。十分巧妙地過渡到新課,指導學生小發現學習中學習發現,水到渠成。
六、讀課本中的歇后語
1.讀六個歇后語,說說發現了什么?
2.熟讀歇后語。
3.講解三個典故“關羽失荊州”“王羲之寫字”“周瑜打黃蓋”。如果學生知道,可請學生講一講。
附:
關羽失荊州
關羽失荊州的故事來自于《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當時孫權欲奪荊州,叫陸遜“速為孤圖之”。陸遜聞荊州軍馬整素,無奈裝病。陸遜對呂蒙獻計:“云長倚恃英雄,自料無敵,所慮者惟將軍耳。將軍乘此機會,托疾辭職,以陸口之任讓與他人,使他人卑辭贊美關公,以驕其心,彼必盡撤荊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荊州無備,用一旅之師,別出奇計以襲之,則荊州在掌握之中矣。”關公聞聽陸口守將呂蒙病危,換了陸遜,不把陸遜放在眼里,果然撤荊州大半兵赴樊城,致使荊州失守。
王羲之寫字入木三分的由來
唐代張懷瓘的《書斷》中記載: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所謂“祝版”,是古時的祭祝文字,都寫在木版上,所以叫做“祝版”。后來改用紙寫,但按習慣仍叫“祝版”。王羲之曾寫過“祝版”,是寫在木版上的。由于他筆力強健,落筆有勁,因此字跡滲透入木,竟達三分之深,這就叫“入木三分”。
周瑜打黃蓋
周瑜打黃蓋的故事出自于《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周瑜手下老將黃蓋為周瑜獻計,欲用火攻曹營。并且黃蓋愿意詐降曹操,行周瑜之詐降計。周瑜依計借故把黃蓋打得皮開肉綻。黃蓋寫信給曹操詐降,曹操中計,火攻成功。
4.背誦歇后語。
5、體會應用歇后語。
先引導學生說說在讀書過程中,關于用歇后語的句子。教師出示幾個帶有歇后語的句子,讓學生體會歇后語在句子中的作用──使句子形象生動
①.“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沒有堅持不懈的努力,張小亞是不會取得這么好的成績的。
②.他對人了解得很深刻,講起某人的特點來,那真是王羲之寫字──入木三分。
③.你才有了一次好成績,看,一大意又落后了。這真是應了那句話:關羽失荊州──驕兵必敗。
6、說一句含有典故的歇后語:
阿斗當皇帝──軟弱無能
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突如其來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霸王請客──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
白骨精給唐僧送飯──假心假意
八仙過海不用船──自有法度(渡)
黛玉焚稿──忍痛割愛
7、練習說一句帶有歇后語的話。
[設計意圖]
放手讓學生自己練習讀和說,引導學生在閱讀感悟中發現新知識,提升自己的智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