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子里的銅錢》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認讀8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積累詞語,并體會它們在文中表達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理解描寫作者心情變化的詞句,體會賣山薯老人的善良、純樸和“我”對老人的懷念和感激之情。
二、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的情感,感受老人櫛風沐雨的辛苦和善良、純樸的美好心靈。
三、教學準備
課前去市場、集市上觀察、接觸小販,尤其是賣東西的老人,與他們交流,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及他們的內心世界。
四、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情感
師:同學們,老師已布置大家去接觸觀察了小販、賣東西的老人,你對他們有了哪些了解?你有些什么感受?
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自學。
1.自讀課文,多種方式解決生字,讀準字音。
2.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文中人物分別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
檢查自學情況
1.小組內讀課文,互相糾正字音。
2.討論交流: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文中哪個人物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為什么?
理一理,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記敘的?
1.個人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2.小組內交流,這個故事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3.引導學生了解文章采用的倒敘的謀篇布局的方法。
小組內采用多種方式讀課文,相互交流感受。
(三)思考:課文中“二嬸”的出現,起到了什么作用
(四)指導書寫
1.小組內分析字形,書寫。
2.著重指導“毽―健”,“薯―署”、“佝僂”等的寫法。
(五)總結評價
第二課時
(一)回顧、復習,導入新課
你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認為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二)精讀課文,體會感情
體會老人的純樸、善良
1.師:文中的老人,令作者至今難以忘懷,時時感到溫暖在心中。為什么會這樣呢?請大家仔細讀課文,劃出文中描寫老人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的語句,想一想,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2、小組內交流討論。
3.匯報交流:你從中體會到老人的生活狀況可能是什么樣的?
引導學生通過描寫老人外貌、神態的詞句“黑漆漆的手”、“滿臉的皺紋很深很深,很不快樂的樣子”、“愣愣地望著她家那扇門”、“微微駝著的背脊”等詞句,體會老人櫛風沐雨的辛苦。
4.引導學生通過相關詞句理解老人的慈祥、善良。
①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個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說:“給你吃”。
②老人笑了,他說:“小孩子嘛,送給你吃的。”
③他“馬上把銅錢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頭。”
④他卻把烤山薯塞進我的口袋里,向我笑著擺擺手,提著烘缸走了。
從以上語句中體會老人雖然做生意很辛苦,櫛風沐雨,但是卻很慈祥,很善良,有著純樸、美好的心靈。
5.指導朗讀。指名讀,相互評議。
理解毽子里的銅錢對于“我”和老人的珍貴
1.這樣一個善良、純樸,飽經風霜的老人,送給“我”――一個素不相識的孩子兩塊香噴噴的烤山薯,這對于他們兩個人來說意味著什么?而“我”又將自己毽子里的兩枚銅錢拆出來送他,你覺得這兩枚銅錢對于兩個人來講,又包含著怎樣的情感呢?請大家自讀課文,劃出描寫“我”的心理活動的詞句,結合“我”的心理活動,體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