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隨想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蘇教版第八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貴之處,表達了對這兩棵樟樹的贊美和對宋慶齡的懷念之情。本文文質優美,層次清楚,重點突出。教學時要通過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來理解樟樹的可貴之處作為教學的突破口,并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為此我想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展開我的教學構想:一、朗讀鋪墊,享受書香。首先要引導學生步入課文,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營造濃濃的書香氛圍,在充滿書香的氛圍中感悟語言文字,這是一種享受。所謂“文未出口先有情”。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通過教師范讀——“你覺得老師哪里讀得比較到位,或者有什么建議?”,“披文以入情”讓學生感受文章的優美;各自默讀——“做好批注、圈畫。”,讓學生收獲自己靈動的思考;指名讀——“你有什么體會或想法?”,交流自己讀書的點滴收獲;重點讀——“你認為哪些句段值得我們多讀幾篇?為什么?”,賞析重點,品讀玩味……在這樣的氛圍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學生就能爭先表現自己。
二、獨特感悟,品味果香。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能從文本中讀出自己的體驗和感悟,這是培養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的基礎,也是進行閱讀反思、閱讀批判的前提。因此,在濃烈的閱讀氛圍中,要鼓勵學生收獲自己獨特感悟的果香,讓學生發表、交流,乃至碰撞。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可以用這樣的句式啟發學生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我知道了……,因為……”;“我認為課文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從中我領會到了……”;“我感受到了……,你們是否有這樣相同的體會呢?”;“同學們,我覺得課文中…… 描寫得非常美,我想用朗讀的方法來展示我的收獲。”……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逐漸找到交流的支點,交流的方法、途徑,讓學生收獲文本的內涵、意蘊。在學生的獨特感悟中,讓學生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內蘊的綿長,從而收獲愛的撫慰、情的熏陶,促進學生閱讀意識,能力與品質充分發展。感悟一旦成為學生的快樂,那么,就一定能喚起學生對閱讀的深愛,閱讀就會成為他們無限的樂趣和不斷的追求。
三、引導點撥,延伸樹香。一個教師應該是學生的引導者。引導者的含義是引導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引導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彰。這篇課文教師要主要通過引導,讓學生感受樟樹的的外形特點、品質,在幽幽的樹香里,感悟宋慶齡的高貴。教師可預設這樣的問題:1、你知道了宋慶齡奶奶不肯搬家的原因了嗎?2、你為什么把“蓬蓬勃勃”、“總是”讀得這樣響亮,你能告訴老師,為什么嗎?3、從樟樹的可貴之處,你想到了什么?4、從樟樹身上所散發的香氣中,你還聞到了什么?5、課文最后一節中,人們“總愛在這兩棵樟樹前留個影,作為永久的紀念。”知道為什么嗎?“永久”體會到了什么?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學生迷路時,教師不是告訴其方向,而是引導他辨別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時,教師不是拖著學生走,而是激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地向上攀登。
四、創設情景,散發心香。在閱讀教學中,通過情境的創設、氣氛的烘托、美麗的想象、角色的扮演等,讓學生進入文中,步入情境,可促使其與作者、與教者、與文中人物產生心靈的共鳴,情感的共振,使情感教育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理想境界。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這樣的場景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對著第一幅插圖想象,我來到了宋慶齡奶奶的故居前,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2、假如老師給你一次拍照的機會,你想怎樣要求老師選擇最美的拍攝角度呢?并且告訴老師理由?3、人物訪談——和宋慶齡奶奶交流,設計一段訪談錄。(課后,可以鼓勵學生廣泛摘錄宋慶齡生平的有關事跡,讓學生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進行訪談,這樣效果肯定更好。)教學反思《《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隨想》一文由易教網搜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