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解讀
本文略寫了劉備前兩次拜訪,詳寫第三次拜訪。文章特點明顯:
1、運用了鮮明的對比。文中寫張飛和劉備對待諸葛亮截然不同的態度,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張飛嚷著要用繩子捆來,劉備生氣責備。這一對比突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2、精妙的比喻。本課共有三個精妙的比喻句,比喻句的結構大體相似。“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劉備聽了頓時茅塞頓開,像撥開了云霧見到了青天。”“我得到了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這里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反復朗讀,明白比喻句中喻體和本體之間的關系,并從中體會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與劉備之間的親密友情。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注意積累或遷移運用。
3、本課最精彩的部分是第三自然段,精彩在哪?其一,是細節描寫。作者按順序娓娓道來,“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進”、……這些細節描寫,表現了劉備對人才的敬重與虔誠。精彩之二,環境烘托。本段開頭有一段秀麗的環境描寫。如“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巧妙地襯托了諸葛亮的性格特點。
一▲
我認為這一課,對比手法運用較為巧妙,第二自然段張飛的無禮和劉備對諸葛亮的尊重相對比;劉備決定去第三次和關羽、張飛的不同意相對比。這都是明顯的對比。
此外還有隱含的對比,即人物身份的對比。
一、張飛與劉備是結拜兄弟,諸葛亮是一位與劉備素未謀面的草民,為了請諸葛亮,劉備竟然斥責自己的結拜兄弟,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二、在理解劉備“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前”“等了半晌”“又等了一個時辰”時,也可以提醒學生人物身份的對比。劉備是當時漢獻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親國戚,而諸葛亮是一介草民;當時劉備47歲,諸葛亮只有27歲,一個是長輩,一個是晚輩。就這樣,劉備“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前”“等了半晌”“又等了一個時辰”。從而使學生對劉備的誠心誠意、尊重人才有更深的認識。
二▲
第一環節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這是一篇歷史題材的文章,它選自中國古典名著,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一定要能激發學生讀名著的欲望,還要能激發學生探究歷史并能從中汲取精神養料的欲望。于是在開頭我作了這樣的設計,通過上學期有一單元表示人才華橫溢的成語的回憶帶領學生認識諸葛亮,并用簡明扼要的語言介紹那個群雄紛爭逐鹿中原的東漢末年,像劉備這樣有著統一大業的雄心大志的主子對人才的渴望。以此來吸引學生眼球,將學生的目光定格在為什么像曹操、孫權、董卓這樣的擁兵數萬,占據險要地段,卻得不到諸葛亮,而沒有一兵一卒,徒有一皇叔虛名的劉備卻能請得諸葛亮是何原因,劉備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而走進文本。
第二環節讓學生到文中發現劉備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誠心誠意。然后讓學生和文本進行親密接觸,用心去口味劉備的誠心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