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
課文《第一次抱母親》記敘了“我”去醫院看護母親,抱母親換床單時,才知道母親的身體是那么輕,不由得想起了母親曾經以她瘦弱的身軀承受了那么重的生活艱辛,我十分難過和愧疚。于是,我突發奇想,像小時候母親抱我一樣,把母親抱在懷里,輕搖著讓母親入睡,卻突然發現母親流淚淚了。
課文語言明快,沒有雕飾,但字里行間卻包含著濃濃的親情,讀來令人感動。在教學中,我覺得教師應注意抓好以下幾個教學點:
一、比較兩次抱母親的不同
文中有兩處作者抱母親的細節描寫:一處是在課文的開頭——“我左手托住母親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推挽,使勁一抱,沒想到母親輕輕的,我用力過猛,差點仰面摔倒。”另一處在課文的結尾——“我坐在床沿上,把母親抱在懷里,就像小時候母親無數次抱我那樣。為了讓母親入睡,我將她輕輕地搖動 ”作者兩次抱母親的動作之所以前后完全不一樣,是因為抱的原因不一樣,作者抱的心境不一樣,這里可以引導學生好好體會。作者第一次抱母親僅是因為方便護士換床單,所以作者的動作比較隨意,稍稍顯得有些魯莽,要不是護士扶了一把,險些把母親摔著。作者第二次抱母親,抱得那么柔情,是因為作者在心靈受到巨大震撼后,對無私母愛的一種特殊回報。
二、聯系生活去體會文中“身體輕”與“擔子重”這種強烈反差中蘊含的內涵。
文中母親說自己最重時只有89斤,學生對這個數字所包含的意義一般不會太注意。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將母親的體重與自己的體重、學生的體重進行比較,用較為直觀的方法幫助學生體會母親的瘦弱。而就是這樣一位瘦弱的母親,超負荷地承受著看得見的肩上的擔子和看不見的生活的重擔。肩上的擔子可能擔了些什么?生活的重擔又是承擔的什么?可以讓學生聯系平時自己生活中,母親是怎樣為家庭為兒女默默付出的,來進一步豐富對母愛的感受和理解。
三、體會文中人物內心的感情波瀾
文中由三個人物,分別是作者“我”、母親和小護士。這三個人的感情變化細膩而微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我”為什么難過?為什么愧疚?當看到母親流淚時,“我”內心又是怎樣的感受?母親最后流淚了,這到底流的是什么淚呢?護士作為局外人,是什么也讓她感動了?
四、拓展渲染
古往今來,歌頌母愛的詩詞、名言有很多多如:《游子吟》等。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吟誦,即可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也可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一場母愛的春雨——《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
《第一次抱母親》是一篇敘事寫人的文章。由于母親生病住院,需要更換床單,就在這樣的一個偶然的機會作者第一次抱了自己的母親,引發了母子之間心靈的撞擊與融合。兒子在這一抱中產生了對母親新的理解,感受到了母愛的樸實與偉大,母親也在這一抱中感受到了兒子的一片孝心。語文教學不只是教語言文字,也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因此,本課的教學應首先讓學生通過朗讀品味,感受母親的偉大;同時,教師也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幫助激發情感,促進情感的感悟升華。教學流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