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課堂教學大賽《霧凇》研討專帖研討主題二(費爾教育整理版)
研討專題二:
科學小品文中的“科學知識”在閱讀教學中占有什么樣的地位?
轉張祖慶老師的宏文:
科普說明文教學的語感訓練要義
來源:
在說明文家族中,有一類以介紹科學知識為主文章,我們可以稱為科普說明文。這類說明文,形式簡短,知識性、科學性、邏輯性、普及性強;通常以讀者的認識、思維邏輯順序來安排層次;運用平實的表現手法,語言準確、周密、生動。此類文章承載著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了解說明的方法,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
科普說明文教學最難處理的是科學知識、說明方法與語言形式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老師們很容易將課上成科學課或說明方法講座課。很多老師在實踐中,往往“買櫝還珠”——誤以為說明文的目的是給人以知識,在教學中就應當以此為主要學習目標。因此,他們處理科普說明文,在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時,會千方百計地大量拓展關于該領域的知識:講《冬眠》,教師搜集大量動物冬眠的知識給學生閱讀;講《太陽》,從黑子講到日食,從夸父逐日講到后羿射日;講《臺灣蝴蝶》,教室成了蝴蝶標本展覽室……這樣大雨傾盆式的課外的知識轟炸,勢必將語文課異化為常識課。在這樣的課上,知識,似乎成了教學最核心的東西,而承載知識的語言與表達方式,則似乎成了附庸之物。這恰恰是買櫝還珠,舍本逐末做法。
科普說明文,一旦入選語文教材,它就成了學生語文素養形成的有效載體。因此說明文教學理應具有語文課共有的特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提高。而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能力,語文能力的核心則是語感。因此,科普說明文教學中……,這當是說明文教學的語感教學要義。下面試結合《月球的自述》一課的教學簡述如下。
首先,致力于說明結構的邏輯梳理。
科普說明文具有條理清楚、結構嚴謹的特點,對科學知識的說明,是按序列層層展開的。因此,科普說明文的語感教學,要致力于從整體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說明文的內在邏輯結構。這對學生今后說話寫文章有條有理是大有裨益。那么如何致力于說明邏輯結構的把握呢?在本課教學中,我著重抓兩點:第一:初讀課文,整體把握說明思路。從整篇課文來說,《月球的自述》這篇說明文,其邏輯結構是按“月球概況”——“月球表面”——“中國人和月球的情感”這三個層次安排結構的。第一課時,我安排學生初讀,讀后讓他們談談獲得了哪些關于月球的知識,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理清文章的邏輯結構。第二層次是細讀探究,感受表達清晰有序。整體感知課文后,第一課時教學課文1、2、3自然段。第二課時一開始讓學生默讀四、五自然段,這段內容的教學,我沒有在知識上花過多的時間,只用了大約4、5分鐘的時間幫學生梳理了課文第4、5自然段講到的有關月球的知識,這個環節進行的簡潔明快,目的在于省下更多教學時間,將著力點放在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的表達順序上。比如,當學生把關于月球的科學知識概括出來之后,我說,如果老師原封不動地把這些知識復印給你們,你讀了之后有什么感覺呢?這一問引導學生注意文章敘述的條理性;再比如用多次引讀的方式來感受知識介紹的因果關系。此外,我不僅引導學生關注句與句之間的條理和順序,還引導學生從段與段之間來把握文章敘述的條理和順序。比如,在學生歸納出了月球的知識后,我啟發孩子思考:這些知識都是科學家考察月球后所發現的,但作者沒有把它們寫成一段,而是分兩段來寫,這是為什么呢?后來孩子就發現,有些內容是講氣候的,有些內容是講地形和礦藏的,分成兩段敘述更加條理。一經這樣梳理,引導學生從文章的結構出發理解文章的敘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