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課堂教學大賽《霧凇》研討專帖研討主題二(費爾教育整理版)
科學小品文中的“知識”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地位(原創(chuàng))
科學小品文是說明文的一種,以普及某一科學知識為寫作目的。
掌握科學小品文中的知識,“不是唯一的目標,更不是最終的目標”。張祖慶老師此語,我深深地贊同。但是,“不是唯一的目標,更不是最終的目標”,卻畢竟是學習的目標之一。如果學完了一篇科學小品文,對其中的科學知識還不甚了了,這顯然也是說不過去的。
那么,我們到底應該把這些科學知識擺在什么樣的位置比較合適呢?
下面我以《霧凇》為例,談談自己的看法。
《霧凇》一文共三小節(jié)。
第一小節(jié)概括描寫霧凇奇景,其中一二兩句分別介紹了霧凇形成的時間和地點。
第二小節(jié)主要介紹了霧凇形成的原因和過程。
第三小節(jié)則寫人們對霧凇美景的欣賞和贊美。
其中,第二小節(jié)是全文的重點,也就是說,本文向讀者普及的科學知識主要就是“霧凇形成的原因和過程”。
一、吃透學情,適度補充“前知識”
科學小品文的科學性很強,要懂得文中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往往需要一些“前知識”。“前知識”是我造出來的一個詞,在此處指的是閱讀文本以前已經(jīng)在讀者腦中存在的、能夠幫助理解文本的一些基礎性知識。如《霧凇》一文中,“飽和”“凝結”“零下30攝氏度”“豐滿水庫”這一些詞語所代表的知識,對于理解“霧凇形成的原因”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理解這些詞,就無法把“霧凇形成的原因”這一科學知識內(nèi)化,也就不能真正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因此,在教學科學知識小品文的過程中,適度補充“前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布置學生在課前預習時解決這一問題,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相機指導,甚至由教師用講解的方式直接告訴學生。
二、適度拓展,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科學小品文篇幅短小,介紹事物往往只涉及其中一點。為了激發(fā)學生對科學事物的探究興趣,教師可以適度拓展相關知識。
《讀者》近期有一篇關于“冷知識”的文章中這樣寫道:有些人認為瑣碎的知識在教室里沒有任何位置,必須向孩子們傳授“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才允許一些“樂趣”的存在。然而,這種說法并非完全正確。基礎知識當然重要,但最好的教學方法是用這些所謂的瑣碎知識將孩子們的情緒調(diào)動起來,引起他們的興趣。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在本課中適度拓展一些相關的知識,如“霧凇現(xiàn)象是吉林特有的嗎?我們這兒會有霧凇形成嗎?”等等,其目的同樣是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
三、適度梳理,幫助學生把知識清晰化
有一些老師認為,科學小品文中的“科學知識”無關緊要,重要的是文本中隱含的語文知識,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只著眼于語文知識的訓練,往往只抓住了幾個“語文知識訓練點”而忽視了文本內(nèi)在的邏輯順序,這顯然不利于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我認為,在教學科學小品文時,有必要從文本的內(nèi)在邏輯順序出發(fā),梳理一下課文的條理,幫助學生更清晰地理解文本所傳遞的“科學知識”。
總之,既不能把科學小品文的閱讀教學上成“知識課”“科普課”,也不能把“科學知識”一腳踢開,全然不顧。對“知識”適度的關照,是理解文本的前提;而理解文本,顯然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任務。
第二屆課堂教學大賽《霧凇》研討專帖研討主題二(第一范文網(wǎng)整理版) 來自第一范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