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材分析(蘇教版)
三是由把握童話體裁文章的中心上升為把握說明文章的中心。如《奇妙的國際互聯網》的“默讀課文,說說為什么國際互聯網和我們息息相關?”
四是增加了兩項新的練習內容:第一,感悟文章的結構和寫法。如《誠實與信任》,要求學生“默讀這篇課文,想想看,為什么用‘誠實與信任’作題目?還能換個題目嗎-?”這是從文章構思的角度引導學生默讀思考,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寫作方法的感悟融合在一起,使學生既受到了感情的洗禮,又得到了寫作方法的啟迪。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的這段論述揭示了漢語言的學習規律。母語學習的主要形式是感悟,只有整合教學環節,才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整體的把握,才能較好地落實閱讀教學目標,提高學生閱讀的綜合能力。如何整合教學環節呢?其根本措施是提高設問的質量,擴大教學各環節的容量,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自主學習、探究的空間。
如學習四年級上冊《珍珠鳥》一課,在學生把課文讀通順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借助課后問題理清事件的發展過程,把握“珍珠鳥是怎樣逐步信賴‘我’的”。然后讓學生讀書思考:“‘我’為什么能夠取得珍珠鳥的信賴?”引導學生探究課文的內涵,感悟“我”對珍珠鳥的寬容和喜愛,珍珠鳥的純真和可愛,從而使學生由事明理,體悟到“信賴”的價值和力量。最后讓學生讀書,通過美讀體驗“他們創造出什么樣的美好境界”,使學生由明理到生理。這樣引導學生讀書感悟、體驗、欣賞、評價,人人都有較為充分的自學體驗的時間。三個問題,揭示了讀書感受的三個層次步步升華。
三、閱讀教學是本學期的訓練重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兒所講的對話不是語言學的“對話”,而是教育理念。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是師生、文本之間的多向交流,深層交流。其不僅具有人與人的言語交際特征,更突出的是人與文本的對話,是學生在讀文章時的理解、體味、批判、反思、運用及兩個或更多人在讀文章時的言語交際與碰撞。
閱讀教學必須以讀書訓練為重點,教給學生讀書方法,注重讀書質量,扎扎實實地落實閱讀教學
既要重視朗讀,又要重視默讀。引導學生原原本本地讀,平心靜氣地讀,整體聯系地讀,步步深入地讀。通過讀書,讓學生在課文中“走個來回”,完成對文本語言的玩味、賞析和內化,方法的歷練和提高,情感的體驗和熏陶。
作為語言學習來說,閱讀的基本功能就是吸收和儲備。小學生正是記憶的最佳期。因此,積累語言應該是小學閱讀教學最重要的目標要求之一。要通過閱讀讓學生積累精彩而又豐富的語言材料,儲備一些語言模式和語言圖式,使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一個良好的語言反應機制。蘇教版閱讀教學理念指導下的背誦積累,絕不是“死記硬背”的回潮,倡導的是“活記樂背,主動積累”:一是熟讀成誦,水到渠成。即“功在誦前”,認讀和表情朗讀要為背誦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書訓練,使學生對課文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以致學生背誦課文時水到渠成,輕松地完成任務。二是演誦結合,寓趣于誦。即根據文體的特點,可以通過講故事、當導游、演課本劇等不同形式,激發學生背誦課文的積極性,既使學生享受到背誦的樂趣,又使學生受到情感的、文化的、審美的熏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