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材分析(蘇教版)
《習作2》:選擇自己最得意的一個方面,寫一寫自己的長處和才能;
《習作3》:給遠方的親朋好友寫一封信,介紹家鄉(xiāng)獨具特色的習俗;
《習作4》:通過具體的事例,一個場景的描寫,用上幾個象聲詞,或根據(jù)自己聽到過的聲音,寫一篇想象作文;
《習作5》:用自述的形式介紹一個自己熟悉的事物;
《習作6》:自己設計卡通人物,并展開想象,編一個故事;
《習作7》:觀察多幅圖片,通過合理、豐富而獨特的想象,連貫、具體、生動地寫一篇短文,再現(xiàn)當時的情景。
盡管以上的文字僅僅是本冊一篇篇習作課文的概述,但僅此我們就能看出本冊習作特色了。
第一、它創(chuàng)設了一個動筆表達交流的情景.讓學生覺得不吐不快,很好地解決了為什么而寫的問題。
全冊7篇習作,雖然形式和內(nèi)容各異,但基本的框架依然是相似的。
首先是以談話的方式去激活學生已有的儲備,造成一個蓄勢待發(fā)的態(tài)勢。比如《習作l》前開篇處這樣寫道:“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節(jié)日:春節(jié)、植樹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每個節(jié)日都寄托著人們美好情感和愿望。你們的心里,是不是也蘊藏著許多情感和愿望?”我們說,人是非常善于事件記憶的,尤其是對富有情感的事件往往經(jīng)歷一次就可以做到終生不忘。教材恰恰利用了這一記憶的規(guī)律,并用點睛之筆——“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節(jié)日:春節(jié)、植樹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去激活學生早有的記憶,猶如在平靜的湖面投下了一粒石子,一下子就勾起了小學生的親身經(jīng)歷,激活了他們的記憶倉庫中那些發(fā)生在節(jié)日里的事件、情境、圖像、關系。與之同時,還提出了一個“假如讓你按照自己的心愿設立一個節(jié)日,你會設立一個什么節(jié)日呢”的問題,并鼓勵學生“寫完后讀給大家聽一聽,讓別人也能分享你心中的美夢和習作的快樂”。這樣做,就讓學生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交際對象和交際的目的——“讓別人也能分享你心中的美夢和習作的快樂”。這樣的談話和看似平常的提問,之所以能把“習作”的要求變成學生傾吐愿望和動機,關鍵就在于它與學生高度相似,從而引發(fā)了心靈的共振。可以想見,在此情景之下,學生不但能領略表達、交流的樂趣,而且能親身體會到傾吐和與人交流的快樂。
第二、教材設定的習作話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沒有過多的禁忌和限制,給學生鋪展了更加廣闊的寫作空間。
這冊教材的習作內(nèi)容不但選取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話題,而且以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靈動的形式,營造了一個可以憑魚躍、任鳥飛的思維與表達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