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的好山河寸土不讓》
一、教學要求:
1. 學會本課9個生字及新詞。
2. 能體會反問句與陳述句表達情感的不同。
3.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課文。
4. 能理解課文內容,能體會新四軍傷病員保衛祖國河山、消滅日本侵略者的壯志豪情。
二、重點、難點
1. 教學的重點是通過朗讀課文內容,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2. 教學的難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時間:二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課文特點)
二、 欣賞這段唱腔。
三、介紹《沙家浜》。 時代背景幫助理解課文內容
京劇《沙家浜》講的是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故事。沙家浜是一個江南的集鎮,這一帶是抗日根據地。
新四軍某部和敵人迂回作戰,一度撤離常熟一帶,留下18個傷病員。
以指導員郭建光為首的傷病員,由黨的秘密工作者阿慶嫂負責,安置在沙家浜的群眾家中養傷。他們和群眾生活、戰斗在一起,軍民之間結下了魚水深情。
日寇瘋狂掃蕩。反動武裝“忠義救國軍”的頭子胡傳魁、刁德一和日寇相勾結,秉承日寇黑田意旨,千方百計搜捕我傷病員。指導員郭建光率領傷病員轉移到蘆葦蕩里隱蔽,在消息隔絕、糧缺藥盡的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他們按照毛主席的教導,分析敵情、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力爭主動,屹立如暴風雨里的青松。
阿慶嫂以開茶館為掩護,抓住敵人的弱點,利用胡、刁之間的矛盾,進行了緊張復雜的斗爭。她在黨的領導下,在基層干部和群眾的幫助下,沖破險阻,終于使18個傷病員安全撤出蘆葦蕩,轉移到紅石村。
我傷病員脫險后,胡、刁非常惱火,他們當著阿慶嫂的面拷問沙奶奶等革命群眾,企圖破壞沙家浜的黨組織。阿慶嫂和沙奶奶互相掩護,沙奶奶痛罵了敵人,阿慶嫂并乘機了解了敵兵司令部的虛實。
新四軍某部主力回兵東進,已經痊愈歸隊的戰士,配合大部隊的行動,組成突擊排,直插沙家浜,活捉了日寇黑田、漢奸胡傳魁和刁德一。沙家浜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課文選自現代京劇《沙家浜》第二場《轉移》,是新四軍的18個傷病員轉移到蘆葦蕩之前指導員郭建光的唱段。
三、 檢查預習
1讀生字組詞。
2指導
易讀錯的 : 逞 浜 斬 易寫錯的 稻 憑 澄 寇
3 形近字:
寇( ) 程( ) 兵( ) 斬( )
冠( ) 逞( ) 浜( ) 折( )
4. 字詞義:
陽澄湖--湖名。位于江蘇省南部常熟市與蘇州市之間。以盛產大閘蟹而聞名。
反“掃蕩”――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反擊日本侵略軍對革命根據地的武裝侵犯。日本侵略軍把他們對革命根據地的進犯稱為掃蕩,所以我們使用這個詞時,加上了引號。
四、 老師范讀,同學畫停頓號。標記著書上。
五、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六、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